自然地理环境为什么会出现地域分异?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0 20:07:42

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不同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地球表面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少,因而产生地球表面的热量分带。
全球陆地降水量的89%来自海洋湿润气团,而海陆间的水交换强度越深入内陆越弱,因此导致了大部分大陆上的干湿度,由海岸线附近向大陆内部发生规律性的变化。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大,气温逐渐降低,降水也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因而导致了气候、植被、土壤和自然景观呈现出垂直方向上的带状分布与变化,这就是垂直带性。简言之,垂直带性就是自然景观随海拔高度而呈现出的带状分布与变化规律。
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性分异
具有地方气候背景的地域分异
地貌部位与小气候引起的地域分异
高原地带性

自然地域分异规律 反映自然综合体地域分异的客观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分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之间的相互分化,及由此而产生的差异。是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之一。19世纪中叶德国李希霍芬(F.von Richthofen)首次提出并使用了地域分异这个术语。一般认为,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包括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规律及地方性规律等方面。地带性规律是由太阳辐射能按纬度分布不同引起的。非地带性规律是由地形和地质构造等因素引起的。亦有人认为由海陆相互作用及海拔高度引起的畸变应属非地带性之列,分别称经度地带性及垂直地带性。地方性规律则是更局部的分异规律,是由地方地形、地面组成物质及地下水埋深等因素引起,具有系列性、组合性及重复性等表现形式。引起自然地域分异的因素,包括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两部分。两者互不从属,但却共同对地表自然界产生作用,相互制约,表现出矛盾统一的特征。目前,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明显趋势是确定不同规模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作用范围。如英国金(C.M.A.King)就提出全球性规模、大陆和区域性规模及地方性规模等分异规律。自然地域分异研究强调综合观点,因为任何一个地域都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综合体,其形成都包括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外生因素和内生因素,现代因素和历史因素。综合观点与主导分异因素相辅相成。主导因素发生变化,地域中的其它因素,乃至其综合特点也会相继发生变化。不同等级的地域分异,是不同等级的综合分析与主导分异因素的结合。自然地域分异规律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代表人类认识秩序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其研究成果又会反过来指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