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什么意思?有怎样的历史背景?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07:30:25
速度一点!在今天中午之前回答出来有分!

周公在吃饭时有人找他谈国是,他把吃在嘴里的饭吐出来,就马上和那人谈事,因此国人知道后都很感动,不愿造他的反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两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关于“周公吐哺”的典故,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话似也表达诗人心情。
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贤人,洗一次头时,曾多回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一顿饭时,亦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贤士。这就是成语「握发吐哺」典故。
曹操的《短歌行》咏叹着求贤若渴之心,告诉我们只有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才心向往之。刘邦打败项羽后,大宴群臣,他说:“(张良、萧何、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这是曹操的一句话。意思是一个领导者,如果有周公吐哺那样的品行,就很容易得到民心。而周公吐哺是一个典故,意思是说:古代有一个叫周公的,他待人待客非常的友善。有一次他正在吃饭,有个客人找他,他把口中正在吃的饭吐出来,第一时间来接待客人。以示尊重

依曹操的野心,你说能啥意思哈

周公姬旦(?~公元前1105) 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为周公。在周文王时,他就很孝顺,仁爱,辅佐武王伐纣,封于鲁。周公没有到封国去而是留在王朝,辅佐武王,为周安定社会,建立制度,武王崩,又佐成王摄政,新建立的周王朝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商朝旧贵族们准备复辟,而周公辅政,又有违于王位世袭制中父死子继的原则,引起周室集团内部的矛盾。结果残余势力即与周室内部的反叛势力勾结起来,他们的代表是纣王子武庚与「三监」管叔,蔡叔等人。结果周公东征平定三叔之乱,灭五十国,奠定东南,归而制礼作乐,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贤人,洗一次头时,曾多回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一顿饭时,亦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贤士。这就是成语「握发吐哺」典故。周公无唯不至地关怀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厉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对河神祈祷说:「今成王还不懂事,有什么错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让我死把。」成王果然病好了。周公摄政七年后,成王已经长大成人,于是周公归政于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 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