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职业生涯与人生幸福的关系。设计职业生涯意义。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4 15:28:06

唐雷恒教授谈幸福指数与职业生涯发展

本文刊登在《职业设计》杂志2005年第七期大师开坛栏目

生活幸福度原本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它的本意是指人们对生活满足的程度。研究发现影响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是成就感、挑战性、对工作的热爱、人际关系状况、工作环境、管理制度和文化氛围等。据研究统计,只有大约15%的幸福与收入、财产或其他财政因素有关,而近90%的幸福来自诸如生活态度、自我控制以及人际关系。财富仅仅是能够带来幸福的很小的因素之一,人们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和绝对财富无关的因素。

归根结底,人们最终追求的是生活的幸福,而不是有更多的金钱。传统经济学认为增加人们的财富是提高人们幸福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财富仅仅是影响幸福的因素之一,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许多与财富无关的因素。因此,我们的最终目标不是财富最大化,而是人的幸福最大化。现在大多数人的经济收入都比自己的父辈或祖父辈强出许多,可是幸福水平并没有按比例提高。有研究说,当住房和食物这些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额外的财富很少能增加你的幸福感。

我们不难发现,当人的重大需要、欲望、目的得到满足或实现是幸福的客观标准,它既是幸福的心理体验的客观标准,又是生存发展完满与否的客观标准。幸福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主观性是幸福所具有的极度快乐的心理体验,是幸福所具有的主观形式的本性;客观性则是人的重大需求的满足和生存发展的完满,是幸福所具有的客观内容。人生价值和意义,主观上是快乐和幸福的心理体验;客观上则是生存和发展的某种完满。马斯洛说:“越是高级的需要,对于维持纯粹的生存也就越不迫切。”实际上,需要越高级,它的满足对于发展的价值就越大。人的自我实现,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其价值是最大的。因为自我实现是一个人的创造潜能的实现,而创造潜能的实现是一个人发展的最高境界。

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内曼和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艾伦.克鲁格一直致力于提出“国民幸福指数”,旨在比标准的满意程度调查问卷更能客观准确地反映人们的幸福程度。卡内曼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非常关注“幸福指数”这一软指标。美国联邦政府和英国内阁最近都拨巨资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聘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