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为什么会有文言文啊,古代的人说话都念文言文吗?文言文是怎么产生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3 03:52:50

文言文是书面用语,而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特征的口语。
古人说话多是白话,相对于现在当然语是一种古文了。在书写上,有文言文也有白话文,文言用于书面用语,白话文用于普通交往,在历代都是这样。汉以前就可以肯定有普通百姓间的白话,比如先秦时期的《论语》,其中有些就完全是口语,而不是《尚书》《诗经》那类文化词。在汉代烽燧考古发现的一些书简,其中的内容多是口语,没有那么复杂,可以很容易读懂。在唐时就记录各种曲子词,已经开始接近白话,到五代时期有了白话文,就是民间口语,后来记录到书面的有各种“话本”,就是后来“评书”艺术的前身。宋、元、明各时期都是这样,到了清代则基本接近于近代的白话文了。
各个时期白话口语与书面用语差别很大。
先秦口语文体主要表现在《论语》上;
汉的表现是各种民间简椟,有考古实物为证;
魏晋时期可以看《世说新语》,都是当时人的语录,既然是语录,就包含了很多口语内容;
唐、宋主要表现在话本和小说上,同时有二程、朱熹等人的语录,都是记录当时生活中的语言交往,还有唐中期到宋代都流行的禅宗语录,也是日常生活中说话的记录;
元代出名的杂剧,如果你去看就可以发现很多都是普通口语,有些还很象现代的语句呢;
明清时期是小说文体最流行,市井文化已经超过了书斋文化,浅显、通俗是流行口味,比如水浒、三国、西游记、红楼等,基本都很容易懂,其中的三国则略有些古文,因为它是以三国志正史为基础再搀加宋元以来的话本小说改编的;
这些都相当于那些时代的白话文。
当然,古代的白话文也是在发展变化中,与后来的白话有极大差别,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比如我们现在每年都出现很多新词语,这些在二十年前的人去看,就觉得很惊异,而我们再看几十年前的文字,也会觉得有些词很奇怪。
文言文,或者说是真正的经典用的古文,是随着宗法制、集权、宗教祭祀等形式产生的,也就是将当时的话语文字修改,舍弃各种不雅的难听的俗语,舍弃使用范围窄的地方话语,而后增加各种修辞手段变成一种有目的、有范围使用的规范文体,后来由于时代变迁,民族交融,这些古老的文体反而使用的人少了,造成生僻字越来越多,我们才觉得古奥难懂,其实都是从普通交流语言中形成的,是时代造成的差异。

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