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朝诗人与佛教的关系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4 18:28:37
那位诗人受佛教思想影响最深?哪位诗人的诗歌常常带有禅意?

王维(701-761),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原籍祁(今山西 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崇信佛教,人称诗佛,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唐朝时期很多著名诗人都是仕途不畅,例如诗仙李太白哪怕他称赞了杨贵妃是“云想衣裳花想容”可是他依旧没有讨得权贵的欢心。而诗圣杜甫也只能抱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初唐三杰王勃 卢照邻 骆宾王同样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在唐朝很多文人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都转投文学领域,也就是唐朝文化兴隆的一个因素。也有一些诗人希望在宗教之内寻求内心的安慰。而在唐朝的时候,也就是道教和佛教最为兴旺的时候,唐朝的当权者或信仰道教或推崇佛教。如唐太宗就推崇佛教,甚至他的子女也是如此,更有甚者就是他的女儿高阳公主和高僧辩机相恋的事情。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不少的文人为了出仕而选择避世,王维就经常乘坐着步辇来往住宅和寺庙之间。在这期间王维创作了大量与宗教有关的诗画,虽然王维的画不亚于他的诗,而且他也画了很多的佛像,但是他的诗确是“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但是他的《登辨觉寺》竹径从初地,莲峰出化城。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也的确透露出了王维希望在诗句和佛法中找寻人生的真谛。

【中文摘要】唐代是中国佛教的繁盛期,经典浩瀚,名僧辈出,宗派林立。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律宗、禅宗等都曾流行一时,然而对士人影响最大的当首推禅宗。自达摩祖师东来传授禅宗心印,一脉单传,至道信、弘忍改变门庭施设,禅道方才普行,到盛中唐时期逐渐趋于成熟乃至兴盛。考察禅宗形成以后文学的发展面貌,会发现,盛唐以后的重要作家几乎没有不受禅宗一定的影响的。这种影响,除了表现在以文学的形式直接阐发宣说禅理以外,还有更深隐曲折的方式,即禅理为诗人所吸收,转化为诗人的观照、欣赏、构思、表现方式。后一种影响较少为人注意。因此本文以作家的作品和文献资料作为论述的出发点,结合禅学流变的过程和诗人们对禅学的接受,揭示禅学对诗人创作和诗歌理论更加深微曲折的影响。
全文共分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