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使你印象深刻的观点是哪些?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19:17:30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是我印象最深刻的观点是"大众数学的理论"
  “大众数学”(Mathematics for All)是“新数运动”和70年代的“回到基础”相继受挫之后,为改变数学教育现状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口号。
  一、“大众数学”的历史来由
  “大众数学”(Mathematics for All)首先是由德国数学家达米洛夫于1983年,在华沙国际数学大会的数学教育会议上提出来的。随即受到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重视,并进而提出了“大众科学”Science for All)。华沙会议之后,1984年在澳大利亚举行的第五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 Ⅴ)上设置了“大众数学”专题讨论组,从而使“大众数学”成为国际数学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根据这次大会的讨论编辑出版了“大众数学”的文集。后来,“大众数学”又成为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在科威特召开的“90年代的中小学数学”专题讨论会的重要问题。会后出版了由A.G.豪森(Howson)等编辑的总结报告《90年代的中小学数学》,“大众数学”的口号逐渐广为人知,流传至今。几乎已成为数学教育界广泛认同的行动纲领。
  二、大众数学的内涵
  “大众数学”一词从词意来说是比较直接、朴素的,几乎人人都能够理解。就我国义务教育来说,由于义务教育是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教育,因此,它的数学课程就应该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而且是能够学习的。这种为现代化生产发展和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且为所有学生能够学好的数学课程,我们称之为“大众数学”。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潮流下形成的大众数学的思想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人们可以从哲学、社会学、数学以及教育学等各个角度去研究它,也可以用它考察数学教育所涉及的各个方面。
  从文化的角度看,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大众数学”是大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包含着丰富的数学内容,如何挖掘各民族文化中的数学因素?如何在教育中发挥这些因素的积极作用?如何处理民族语言与数学语言的相互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中讲授数学,是充分利用学生各自文化背景中的数学因素,还是让学生尽量不受已有因素的影响,把数学当作一个全新的天地考察,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当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