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校园景观的设计风格?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0 17:34:10
我想得到这方面专业点的的设计知识

凡是一种文化艺术的创作,都有一个风格的问题。园林植物的景观艺术,无论它是自然生长或人工的创造(经过设计的栽植),都表现出一定的风格。而植物本身是活的有机体,故其风格的表现形式与形成的因素就更为复杂一些。
一团花丛,一株孤树,一片树林,一组群落,都可从其干、叶、花、果的形态,反映于其姿态、疏密、色彩、质感……等等方面,而表现出一定的风格。如果再加上人们赋予的文化内涵——如诗情画意、社会历史传说等因素,就更需要在进行植物栽植时,加以细致而又深入的规划设计,才能获得理想的艺术效果,从而表现出植物景观的艺术风格来。那么,这种风格的形成,究竟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或制约呢?
以植物的生态习性为基础,创造地方风格为前提
植物既有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大类的形态特征,更有耐水湿与耐干旱、喜阴喜阳、耐碱与怕碱,以及其他抗性(如抗风、抗有害气体……)和酸碱度的差异等生态特性。如果不符合植物的这些生态特性,就不能生长或生长不好,也就更谈不到什么风格了。
如垂柳好水湿,适应性强,有下垂而柔软的枝条、嫩绿的叶色、修长的叶形,栽植于水边,就可形成“杨柳依依,柔条拂水,弄绿槎黄,小鸟依人”般的风韵。油松为常绿大乔木,树皮黑褐色,鳞片剥落,斑然入画,叶呈针状,深绿色;生于平原者,修直挺立;生于高山者,虬曲多姿。孤立的油松则更见分枝成层,树冠平展,形成一种气势磅礴、不畏风寒、古拙而坚挺的风格。
如果再加“拟人化”,将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体现其不畏风寒、高超、坚挺的风格;或者以“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牡丹令人艳、竹令人雅、桐令人清……”来体现不同植物的形态与生态特征,就能产生“拟人化”的植物景观风格,从而也能获得具有民族精华的园林植物景观的艺术效果。
由于植物固有的生态习性不同,其景观风格的形成也不同。除了这个基础条件之外,就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的整体来说,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要考虑不同城市植物景观的地方风格。有时,不同地区惯用的植物种类有差异,也就形成不同的植物景观风格。
植物生长有明显的自然地理差异,由于气候的不同,南方树种与北方树种的形态如干、叶、花、果也不同。即使是同一树种,如扶桑,在南方的海南岛、湛江、广州一带,可以长成大树,而在北方则只能以“温室栽培”的形式出现。即使是在同一地区的同一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