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照相机原理,眼球所成的像应该是倒立缩小的,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却是正立等大的像?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3 18:40:51

眼球成像在视网膜上,然后视网膜将信号传到视觉中枢进行处理,然后产生视觉。
照相机正着拍,在底片上成倒像,但在冲洗出来后我们看的照片都是倒转过的
你可以理解成视觉中枢在处理信息时,再次把图像倒置使你产生正立的视觉。

视觉原理

人眼基本上可以看成是一个包含在巩膜内的不透光暗室。它具有一个由角膜、前房水、水晶体和玻璃体组成的折射光学系统,它们将入射光线聚焦在眼球后面的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像。

虹膜上的小孔叫瞳孔,瞳孔的大小可以改变,以便调节进入眼睛的光通量。在低亮度它完全打开时,直径可达8mm左右,而在高亮度环境中,其直径为1.5mm左右,其有效孔径(光圈)从f/11到f/2,焦距约为16mm。

视网膜由一个感光细胞薄层组成,上面的细胞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锥形的,一种是杆形的,它们大约有一亿二千五百万个,不均匀地分布在视网膜上。这两类细胞的作用不同,杆形细胞作用相当于高灵敏度、粗颗粒的黑白底片,它在很暗的光照下还能起作用,但不能区别颜色,的到的像轮廓不够清晰;锥形细胞作用相当于灵敏度比较差、颗粒细的彩色底片,它在较强的光照下才能起作用,能区别颜色,得到的像的细节较清晰。

进入眼睛的光线通过瞳孔后到达水晶体凸透镜,在周围睫状肌的作用下,透镜可以适当地调节它的形状,使一定远近范围内(约从无穷远到15cm)的物体都能分别成像于视网膜上,两种感光细胞把像的讯号经过视神经信道传送到大脑。

水晶体是折射率不均匀的物体,其外层折射率为1.38,内层折射率接近1.41,水晶体的焦距可以靠其表面曲率的变化来改变。

随着物体离眼睛距离的不同,水晶体焦距作相应的变化,因而在视网膜上可以得到物体清晰的像,这个过程称为调焦。

正常的眼睛处于没有调节的自然放松状态时,无穷远物体正好成像在视网膜上,即眼睛的像放焦点正好与视网膜重合,所以眼睛观察远处物体不容易疲劳,故目视仪器的调节应使像成于无限远处。

观察近距物体时,水晶体周围的睫状肌向内收缩,使水晶体曲率半径变小,这时眼睛的焦距缩短,像方焦点由网膜上向前移动,使有限距离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
是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