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1 01:21:53
孩子入园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我发现我们班的幼儿因为年龄小,在家自己动手的机会比较少,存在着很强的依赖心理:在入厕、盥洗、进餐、喝水等环节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少家长出于对孩子的宠爱,对孩子过分照顾,不知不觉中压抑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需要和能力的培养。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握住幼儿三岁前这个黄金时段,对其进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首先,应把幼儿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建立一种亲密,平等,和谐的关系。其次,放开手脚,为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机会是学习的前提,有了机会,幼儿才有可能去动手实践。以生活活动为切入口,帮助幼儿解决盥洗、入厕、进餐、午睡等生活难题。因为只有解决好这些难题,才能使他们较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安全感。根据3岁幼儿的年龄特征,在游戏中让孩子边听音乐边按节奏洗手边念儿歌:“湿湿手,擦擦皂,手心搓搓,手背搓搓,再用水来洗一洗,一、二、三,甩三下。”幼儿较快地掌握了正确洗手的方法。
还比如喝水这一环节来说吧!随着天气日渐转凉,室内外气温比较干燥,为了减少秋季一些疾病的发生,所以我们加大了幼儿的饮水量。于是,我们几位老师一起开动脑筋想办法,用什么样的办法能让孩子主动喝水呢?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天性是喜欢游戏,我们尝试了这样一些方法:在自然角准备了一些植物(大蒜、萝卜)、水杯等,请孩子每天给植物浇水,过了一段时间,一些孩子就发现不浇水的植物就会枯萎。在组织幼儿喝水的时候我们通过游戏的口吻说:该给小汽车加点儿油了。孩子们听了都高高兴兴的来喝水,说:汽车加足了油就能跑的快了。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孩子们的喝水习惯有了明显的进步。在幼儿穿脱衣服的环节中,运用小儿歌的形式:“一个小宝宝,圆头又圆脑,左手抱一抱,右手抱一抱,低头弯下腰。”孩子不仅学会了儿歌,还能够边说边做,学到了本领,现在孩子们不仅能够自己主动做事情,还能够帮助别人,孩子们在家里有时挑食,不喜欢吃蔬菜,或者将饭粒掉到了桌子上面,我们利用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来引导幼儿不掉饭粒,指导农民伯伯十分辛苦,我们每天都在感受着孩子们的点滴进步,孩子在家里您一定也有很多方法和我们是一样的,或者有更好的方法,您的孩子在哪些方面有了哪些进步呢?
我是孩子的家长,最近比较忙,没有时间来处理这些东西,请各位帮忙,谢谢

不要要求太多,孩子每一个阶段都有他必然的过程,我们家长主要是引导!孩子的耐心很重要,可以通过等红绿灯的重要性引导孩子,树立他的耐心和认知!

一、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机会,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以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孩子虽小,但喜欢模仿,看到大人在做事情,他也有参与的愿望,很想动手尝试。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幕:上班前,父母着急赶时间,孩子在一旁穿衣服,动作慢吞吞的,穿的不利索,或纽扣扣错了,或衣领未翻好……这时妈妈着急了,说:我来,我来,我们要赶紧走了。就这样,原本孩子自己在穿衣服,现在被妈妈代劳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自然得不到提高。

在日常生活中,作为家长要把穿衣服的机会让给幼儿。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动手穿衣服,第一次穿不好没关系,可以通过第二次、第三次的实践,父母则可以在一旁加以指导,从认识衣服(衣领、衣袖、前面、后面、正面、反面等等)———妈妈帮助伸袖子———自己独立完成(虽然衣领未翻好)———穿戴整齐,让孩子一步步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锻炼,逐渐掌握了穿衣(裤、鞋、袜)的要领。这时的父母看到孩子在每一步中的进步,要加以鼓励和肯定,使孩子在掌握穿衣技能的同时,对自己更加自信,更乐于做自我服务的事情。

在家庭中,让孩子在经济自立之前先能生活自理。剥夺孩子的劳动意识、劳动权利,对其健康成长不利。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可以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促进儿童大脑的发育;动手做,还可以提升孩子的能力,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二、在日常生活中,随机教育,促进孩子参与劳动,以增强孩子的服务意识。

让孩子动手的机会很多,而且孩子也很乐意参与活动。这种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星期天,已经上大班的楚楚跟着妈妈一起去超市买东西,妈妈有言在先:自己走,不许抱。楚楚答应了,快乐的像一只小鸟,又蹦又跳,走在妈妈的前面。到了超市,妈妈东挑西拣,买了不少的日常用品,这时楚楚不耐烦了,走到食品柜前,要了薯片,又要酸奶,妈妈看到了,借机引导她:我们买了这么多的东西,拿不动,怎么办?楚楚很爽快地答应道:我会帮助妈妈提东西。打包好后,楚楚手上拎着一袋:里面有薯片,还有牙膏、肥皂和毛巾……楚楚提着东西,高高兴兴地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