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的理解和体会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3 23:26:13
《再别康桥》的理解和体会
要简单明了哦

高中新教材选入的《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笔者在教学该诗时,揣摩吟咏中,对诗中的有些章节,结合作者的背景生平及创作意图,有一些个人的理解体会,述与此,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对《再别康桥》中开头和结尾以及“轻轻的”与“悄悄的”理解。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开头与结尾的两小节中“轻轻”和“悄悄”,在诗歌中起何作用呢?对此,注者颇多,看法殊异。笔者认为,前后此两小节,作者把康桥看为人,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这样,我与母校的交流就成了与人的亲近,有了人的感情,如此,可以看作是一种拟人的写法。以此表达了诗人对母校康桥的一片深情。
体会过与亲人尤其是母亲见面与别离的人,往往有这样的经历:年末岁尾,游子归来,为了给母亲一个惊喜,也为了不扰乱母亲宁静的生活,省去母亲为即将归来的儿女的操办,儿女多是“轻轻的来”,尤其是“悄悄的来”;为了工作事业,为了养家糊口,节假一过,劳燕分飞,儿女就要走了,离情别绪萦绕母亲心头,旧时的母亲是手捧游子衣“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今日的母亲,行车安全吃喝拉撒,一遍遍地叮咛嘱咐。东方欲晓,夕阳西下,游子登程,手携行囊,为了不惊扰母亲,多选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儿女所以如此之为,是为了不惊扰母亲。这是对母亲的深挚之爱。
通过如此的联想理解,我们可以不难理解诗人在开头和结尾两小节里面为什么反复吟咏“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因为把康桥拟人化,所以诗人告别的再见的,已不是客观物质的母校康桥,而是已经人性化了的母校。如此的写法,深切婉转地表达了对康桥母校的深情……一个“轻轻”与“悄悄”,平实的语言中,蕴涵着对母校的深深依恋;一个“轻轻”与“悄悄”,虽平浅却悠长,表达了诗人绵长细腻之情感。“轻轻”与“悄悄”表达出的深远意境,可看出诗人驾御语言的不凡技巧。当我们反复吟咏“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时,会深切地感受到一种撼人心扉的人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