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人性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14:27:00
是如何理解的?

当然是“人之初,性本善”啦,源于孟子对后人的影响。

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孟子之后的荀子则提出了“性恶论”。后来儒家一直认为人性本善(虽然荀子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但其性恶论只被少数人认可),只须加强个人道德修养,通过道德教化,弘扬人的善端(孟子认为,人都有同情,辞让,羞恶,是非之心,称为性善的四端),便可达到平治天下的目的。而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一直都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所以,中国传统的人性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性善论。

善vs恶:孟子“人性本善”的命题,肯定了人类道德生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揭示了人与动物间的根本区别,这无疑有积极意义,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影响甚大。但承认此点,并不是说它没有问题,孟子对“人性本善”的论证实际有很大的漏洞。尽管他或雄辩滔滔、或侃侃道来,却还是没有真正讲清人之所以会有恶的根源。他讲恶是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外界环境当然是指人及人类社会,因为自然界是无所谓善恶这种价值判断的。“外界影响说”一般不难接受,但如果“打破砂锅纹(问)到底”,外界的这个恶——最本原的恶——又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假设人之初,第一个人来到这世界上,他应该只有本善的性(这是孟子的专利),他的后代一定也应该遗传了他本善的性,那么人或社会的恶又是从何方、何时、因何而来的呢?这个问题在基督教那里容易解决,因为魔鬼撒旦,让蛇去蛊惑人类之母夏娃,偷吃了伊甸园的禁果,于是人类便有了“原罪”。但孟子既没去麻烦神学世界里的魔鬼,也缺乏哲学套话中说的本体论论证,于是恶便没了其本原的存在依据,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恶即不能存在,那与之相对的善,其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再说,恶是经验世界里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实实在在的存在,且还比比皆是。谓予不信,请马上打开电视机,看“新闻30分”、“社会方圆”、“今日说法”、“东方110”、“案件聚集”、“法治在线”……,至于报刊杂志,身边之人之事——诸如亲戚、同事、邻居、家庭、单位、社区之类——暂就免了吧?
正因为孟子的理论存在缺陷,所以后来才有荀子出来讲“人性本恶”。荀子的观点是:人性就是与生俱来的、质朴的自然属性,这种属性所遵循的是趋利避害、好逸恶劳的原则,所以人性是本恶的。而人之所以能善,只是后天教化和学习的结果,那是 “伪”,即通过“人为”来陶冶人的性情、“化性起伪”的结果。“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