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上有 范鑫 这个人物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2 17:13:40
就是接颉利长安之围,弃绥州而保大军的这么个人到底是演义里虚构的,还是正史就有的?

没有这个人,贞观长歌是部烂剧,楼主千万比把它当唐史

虚构的。

有的。
范鑫和岑文本都是唐朝有名的忠臣。他们与魏征一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皇上面前少有顾忌、敢于直言。李世民登基甫始,面临内忧外乱,内部不得不想方设法对玄武门之变前李渊时代那些元老重臣予以安抚,对忠于李建成、李元吉的余党千方百计加以剿灭招降;外部则时刻提防,以颉利为首的西域诸雄趁他立足未稳,不断挑起边界纷争,意图逐鹿中原。好在有岑文本和范鑫等直臣忠心辅佐,才让李世民在危难之际逐步站稳了脚跟。
李世民刚登基,颉利就率众大举来犯。面对在机动作战和突击能力上占据绝对优势的强敌,是战是和李世民犹豫不决,战无疑自寻死路,和无异自取其辱。老臣封德彝力主决战到底,文武百官纷纷附议表示赞同。但长史范鑫却另出奇策,提出倾大唐国库劝颉利退兵。在很多人看来,这种“和谈”的实质与低头投降没什么两样,其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建议,理所当然地遭到众官员的攻讦和反对。小小一个长史竟然如此不懂规矩,劝皇上用金银买和平,这显然出乎李世民所料,也让他在公众面前大失颜面,他责骂范鑫寡廉鲜耻,是“软骨头”。但身为唐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李世民最终还是懂得了范鑫的良苦用心,不暂时屈服等待的只能是生灵涂炭后的残败。于是力排众议,采纳了范鑫的建议。显然,在大厦将倾之际,正是范鑫不合群的逆耳之言,挽救了唐朝,为刚刚经历过风雨的大唐赢得了不可多得的发展良机,有了足够的喘息和休整时间。
颉利犯边这一历史事件让另一直臣也出现在李世民的视线里,那就是当时的史馆编撰岑文本。李世民决定议和后,担心这一段屈辱被载入史册,为他本人添上污点,便私下让专事修史的岑文本略去不写,却遭到岑的当面回绝。岑文本认为身为史官就应该如实记录历史,并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而取得最终胜利的历史事件,劝谏李世民知耻后勇、励精图治。无疑,正是岑文本这番不加修饰的肺腑之言,让李世民“心有戚戚焉”,对他后来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他养精蓄锐、砥砺进取,为唐王朝最终战胜颉利提供了可能。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风雨飘摇中的大唐涌现出了许多赤胆忠臣,范鑫和岑文本只是其中极具典型的敢于驳皇帝面子的大臣。李世民在狼烟四起、危机四伏中,做到辨识良臣、知人善任殊属不易,对驳他面子、直言无忌的范鑫和岑文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