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主张仁民爱物!那么:伤人乎?不问马。怎么解释?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10:58:10
孔子谒见而归后,家中马厩失火。孔子问:伤人乎?不问马。何以解释他仁民爱物的思想?
有没有人能从语言文字学角度解释一下!

语言文字学角度?什么意思?

翻译一下,现代汉语的意思大概就是

孔子拜谒完后回家,发现家里的马厩失火了。孔子赶忙问:有没有伤到人?确不去过问马匹的损失。

在当时的时代,一匹马的价值是很高的,而看护马的大抵都是奴隶贱民,在一般王公贵族眼里,马是比人命要值钱多的。

然而孔子缺只问人不问马,在当时的语境下,当然就很彰显他仁爱的思想了。

总之,一切问题都不能脱离时代呀。

是否可以从断句上看一下?:“伤人乎?不,问马。”
当然还有另外的说法:孔子还说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寒冷的季节松柏似乎不会凋谢吧!那么这个后是不是用的就不正确了呢!有人提出这样的看法:“后”同“不”,意思就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不调也!木兰辞中开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唧唧复唧唧被解释成织布时发出的声音。那么就与不闻机杼声相矛盾了。“不”的意思应该不是否定,把它理解成为后的意思,还可以说通。这些只作为佐证。参考!

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问人有没有受伤。有人说,儒家学说是“人学”,这一条可以作佐证材料。他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他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下面的人。事实上,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人道主义思想的发端。

在孔子的思想里,仁民和爱物虽然并提,但却不是没有先后轻重的。在人和马(包括其它财务)并存的情况下,“仁民”是第一位的。如果只有“马”,孔子也会“爱物”的。这就是孔子的仁民爱物思想。

孔子家马棚着火了,孔子下朝回来只是问,“伤人乎”?没有问到马。(《论语·乡党篇》)

就这么一件事,后世的解释却多有分歧。例如朱熹说:“贵人贱畜,理应如此”。对朱熹的解释,程树德不同意:圣人仁民爱物,难道真的不关心马吗?“贵人贱畜”为什么“理当如此”,这个理是什么理?

李零先生在《丧家狗》里说,“这些理解很有趣,但求之过深”,就此打住了。

如果站在当今大红大紫的生态哲学的角度看,对孔子的不同解释中,包含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整体主义”的重要分歧。

人类中心主义把人当作地球上所有物质的主宰,认为地球的一切,有生命的,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