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楼拜和巴尔扎克作品的对比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14:13:53
他们都是十九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家,但是从那些方面他们的作品中看他们的对比啊,能联系到《包法利夫人》更好~~
谢谢啊

  福楼拜让我吃惊。
  六年前看完《萨朗波》的时候我以为今后可以再也不必读他的作品,可是今日我又认真地读完了《包法利夫人》——他饱含着厌恶之情写出的成名作。
  搜索文献资料,往者热衷于把爱玛这个主人公翻来覆去揉碎了掰烂了研究,言辞愈激烈,愈有批判村口或隔壁通奸女人的正义感和幻灭感。或者从现代性、叙事结构、语言描述等方面絮絮叨叨一番,指出福楼拜开创现实主义与引导自然主义的历史必然。
  而我无从下手。福楼拜对读者的蔑视一如既往。词藻的修饰感和节奏的控制欲超越了故事情节,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首先,作为一个小说家,他不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其次,“为艺术而艺术”是他心心念念的原则。此创作主张为福氏所大力鼓吹,然而这种零度介入的写作未必有他想象的那么客观。再次,他压根儿瞧不起他所描写的真实的小资产阶级生活,庸俗而愚蠢的生活。精细的手术刀似的冷静剖析更多是为了证明他本人的高明,福楼拜曾经很明确地反对现实主义,主张写作的无主题化、虚无化这种远离现实生活的观点,他不厌其烦地描述,对自己是看一个影子,对读者是树一面镜子。包法利夫人的死实在不是一个悲剧性事件,而不过是“对浪漫主义的悲剧性事件的戏拟”罢了。
  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花了四年零四个月,每天工作十二小时。正反两面的草稿写了一千八百页,最后定稿不到五百页。当然他有条件这么做。他出身富裕的资产阶级,不必为谋生而忙碌,更不必卖文为生,有的是精雕细琢的工夫,有如六朝纤丽细致的骈文。得名于精美且拘泥于精美。
  乔治-桑在比较时曾经说过,巴尔扎克的审美能力不及福楼拜正确,但是更有感情,更有深度。如她自己,也始终保持在作品中表达对道德价值和社会理想的关注。蔑视思想和价值的作品,好像一件破烂的衣服,语言的雕饰角度的设置手段再高明,也不过是在破衣服上挂了一串勋章——好吧,即使是挂满了璀璨夺目的勋章,难道可以掩盖衣服质地破烂的本质吗?福氏傲慢,依仗着外科手术般的精确剖开了社会的一个截面,但他不曾、也不屑去进行广泛全面的研究与认识,因而他可以对现实保持清醒的头脑,却未必可以比他的读者看的更远。
  福楼拜的故事无趣,一方面是题材的庸俗日常,一方面是设置的人物愚蠢呆滞、缺乏主题意义,没有思想和灵魂。
  题材上。福楼拜在信札中写过两段为后人引用多次的观点:“我以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