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八隅的电子构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22:54:47

看看这个^.~
http://202.116.45.198/wjhx/wjhx03/yuli/chap10/sect_2/know_1.html

http://jpkc.sysu.edu.cn/youjihuaxue/oc/jbnr/chapter01/chapter01_02.html

1.八隅规则
1916年由美国物理化学家G.N.路易斯(G.N.Lewis)提出。原子相互作用形成离子或分子时,趋于形成外层为8个电子的惰性元素的构型,这通常称作八隅规则。例如,氯和钠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其中Na+离子和Cl-的电子排布都是惰性元素的构型。此外,在两个氯原子形成的氯气分子或一个氢原子和一个氯原子形成的氯化氢分子中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而形成惰性元素的电子构型。
性质:又称八隅律。分子中两个相连的原子可以共有一对或多电子,以便达到惰性气体原子的电子构型,从而形成稳定分子。这种构想叫做八隅规则。这种具有稳定的惰性气体原子构型的结构,当时用电子排布在立方体的八个角上,因而叫八隅体(octet),后来简化了。如Cl2。
2.西奇维克的八隅体构型理论
1923年,牛津大学教授西奇维克(N.V.Sidgwick)把路易斯的八隅体推广到d过渡金属配合物,他认为:当d过渡金属元素的原子或离子与合适的配体形成共价配键时,金属原子力求足够数目的电子以达到与其同周期的稀有气体的电子组态,则此构型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即过渡金属配合物的中心体的电子数和配体提供的电子数的总和等于同周期的稀有气体的电子数,称之为有效原子序数(EAN).据此,假定一种过渡金属配合物中心体的有效原子序数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