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2 06:02:28

道德只是一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道德的抉择是一个考验,但思考的时间却只有两秒钟,第一秒,做出错的选择,但第二秒,又做出正确的选择。还有,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遵守规则,遵守了,就是道德的,违背了,就是不道德的。

钓鱼的启示》讲的是在鲈鱼捕捞开放日前两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坚决要求“我”放掉,我从中获得人生的启示,懂得做人的道理的故事。讲到这课时,出现了这样的教学情景:

师:如果你们是文中的“我”,你们放这条鲈鱼吗?

生:(几乎是异口同声)不放!

师:(愕然)为什么?

生:反正又没人看见!

师:可是规定要遵守的呀!

生:那也要看在什么情况下。

师:咱们学校也有许多规定,你们遵守吗?

生:遵守,因为学校里有许多的“暗哨”,不遵守会给班里扣分的。

师:那你走路过马路时遇到红灯时还通行吗?

生:有车时就不通行,没车时、没人呀,就不影响其他人通行时就可以通行。

师: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遵守规定,“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我搬出了孟德鸠斯的名言,学生无语了,但明显可以看出孩子们并没有真正意识到遵守规定、道德的重要性。)

案例评析: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珍视、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和感悟。”但理解出现偏差时,教师仍应及时纠正。在以上教学片断中,当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时,我能给予及时的点拨、指导,但是道德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当我告诉他们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时,他们对于道德的认识仍是肤浅的,表面的,他们并没有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必须把鲈鱼放掉。为此,我又设计了以下教学:(此片断是在深入学习文本,深入了解了“我”放鱼时的不舍,无奈及成人后的深深感谢之后进行的。)

教学案例:

师:孩子们,下面咱们来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不过这次我要吃一点亏,我来表演还在,你们表演父亲,好吗?

(孩子们积极性很高,我选择了一位举手最积极的)

生:孩子,你必须把鲈鱼放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