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波(震动)的发生和接收问题?森林里的一棵树倒下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4 09:54:01
森林里的一棵树倒下了,发出了声波震动。而声波震动的发生需要声波接收器(耳朵)。如果没有一个接收器接收,那麼,那棵树发出了声音吗?或者说,这段声波的运行过程成功了吗?

如果没有声音接收器,那麼声音震动的发生则视为失效,或者不存在?

如果这样没错的话,那麼说明“森林里的一棵树倒下了,没有人听到(没有高级智能生物的知识和经验),则那棵树没有发出声音。”是成立的。可是,这真的成立吗?

对了,为了省分,顺便再问一个:是早上的太阳离我们近,还是中午太阳离我们近?为什麽?

求专家解答!!
也许是问题本身有歧义,所以答案就像两条被错觉为一条的平行线了~~大家的答案我都认真看过了,也学到很多盲点知识(虽然有些解答还很难懂……)。谢谢~

1)关于第一个问题:狭义的声音是指人所能听到的声波,空气的振动引起人耳鼓膜的震动,经由神经系统传至大脑,即形成声音的概念;广义的声音按照频率的不同分为次声波,人能听到的声波(声音),超声波三种。例如人可以听到声音,狗可以听到次声波,蝙蝠可以听到超声波。人知道有次声波和超声波,但耳朵却听不到这个波段。
声波实质上是空间运动形式的一种传递方式,也是能量传递的一种形式。
声波的形成需要两个条件:声源和介质。声源(声源其实就是物体)的运动引起周围介质的运动,周围介质的运动又引起更远处介质的运动首先有声源不一定有声波,因为声波传递需要介质,比如空气,固体介质,液体介质等。在通常情况下,真空中声波不能传播,因为没有任何物质(物体),因而就不存在运动和运动形式的传递,进而也就无所谓能量传递;同时显然地,有声波就一定有声源。树倒下了,由于与地面撞击发生震动,震动的树木就是声源,它引起周围空气的震动,这就形成了空气分子的震动,即形成了震动这种运动形式的传播。与此同时树木的动能转化为空气的动能,形成了能量的传递。直至传至人的耳朵和大脑形成声音。
如果人不在现场,就是像你说的,没有接收器。声音作为人脑的一个“思维概念”此时确实不存在。注意,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之前,声音这个“概念”的确不存在,因为声音是人创造概念,用来表述一个物理过程。但是树木震动引起周围的空气分子运动这一物理过程仍然是存在的。这一过程中发生了运动和能量的传播与转化。随着声波在大气中由近及远的传播,由于空气分子间的摩擦(动能转化为热能),以及树木倒下(树木本身重力势能变为动能),撞击地面过程(树木动能传递给大地,转化为地球的动能)中,能量发生了转移和转化。声波逐渐衰减,离倒下的树木非常远的地方的空气以及地面已几乎经感觉不到变化了。另外,即使有人在场,像原子弹爆炸时产生的包括次声波和超声波波段的声音,人也是听不到的。但它们的确存在着。

对于你关于第一个问题的补充命题:
声音存在的充要条件是要“发生”和“接收”缺一不可。
最终的结论是:
不同学科角度对声音传播的描述与定义并不相同。
从思维科学和生物学角度说是完全正确的,声音的确是一个与人(或动物)有关的概念,声音的作用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