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舞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03:35:56
回族有哪些舞蹈?

你可以去“回族人社区”了解一下 百度一下

“耍场”“踏脚”源于武术:回族素有武术健身的习俗,男子表演“耍场”“踏脚”的舞蹈动作带有拳术的特点。“耍场”流传于新疆昌吉,是喜庆节日中在庭院里表演的舞蹈,舞者4人,在2名伴唱者即兴编唱的喜庆歌声中,或平步前进,或提腿转身,舒展大方。“踏脚”流传于宁夏泾源,多借月光在宽敞的场地上进行,老幼皆可。舞者用脚的内外侧和腿部“裹”“打”对方,只踏不踢,不准用手,双手只协调身体平衡。舞蹈动作有平踏、跳踏、骗腿、转身等,充满欢乐并起健身作用。

“汤瓶舞”“口弦舞”源于宗教习俗:“汤瓶舞”流传于宁夏回族聚居区。由男子表演,舞者持白毛巾为道具,表现伊斯兰教礼拜前用“汤瓶”(壶)盛水净身,作“大净”或“小净”的习俗,舞蹈中还常出现模拟“汤瓶”的形象,故有此名。舞蹈动作有“擦身”“搓背”以及挥舞毛巾互相抽打、嘻戏等。“口弦舞”也叫“坐舞”,是宁夏回族妇女们跪坐地上拨奏口弦表演的舞蹈。舞者随着口弦奏出的优美旋律,或轻摇身躯,或缓缓起立而舞,表达不同的心境。

“沐浴舞”为创造性的形式:1950年代初,广西桂林一回族小学教师,把“小净”过程编成《沐浴舞》,在当地阿訇的赞许和协助下排练演出,演出中“并辅以伴唱赞圣的诵经调音乐”。此舞虽有肃穆的宗教色彩,但同时流露出恬静的生活气息,并模仿“汤瓶”的造型。以后逐渐发展成为流行一时的广西回族民间舞。

“花儿与少年”流传于青、 甘、 宁、新等地回族聚居区。回族擅长山歌,把这种山村的生活小调、男女间即兴对唱称“花儿”(河湟地区称“少年”)。1950年代后,一些回族群众在唱“花儿”时常作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并吸收汉族民间舞蹈的折扇为道具,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自娱性的歌舞。据说,持折扇的表演最早由8名回族单身男子在民间社火中表演,称之为“八大光棍”。《花儿与少年》经专业舞蹈工作者改编后,成为融合回、汉文化的新型回族歌舞,深受欢迎。

在与汉族杂居地区,回族也跳汉族民间舞蹈,如辽宁沈阳的“小鼓高跷”四川松潘的“回族花鼓”等。

“宴席曲”源于喜庆活动:是喜庆宴席间演唱的一类民间歌曲。后来随民间艺人的即兴表演,一些曲目逐渐发展成为回、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的民间歌舞,并以“宴席曲”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