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朴什么时候去世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0 14:54:54

提到元曲大家白朴及著名诗人元好问,大家并不陌生,但却很少有人知道白朴与元好问之间渊源颇深。

白朴初名恒,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我省河曲县旧县村,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其一生著作颇丰,计有杂剧16种,所作《墙头马上》被誉为古典四大爱情剧之一。白朴的父辈个个才气横溢,其二叔白贲和父亲白华先后得中进士,是河曲县历史上最早的两名进士。白华很小的时候,就与元好问结拜为兄弟,元好问还曾为白朴的爷爷宗完、奶奶平定李氏夫人撰墓志铭。并称:“其家于河曲者,不知几昭穆矣”,意思是说,白氏家族祖居河曲不知有多少辈儿了。

公元1211年,蒙古举兵进犯金国,河曲首当其冲。白朴的爷爷、奶奶、二叔在避祸出逃的路上先后身亡。白华得中进士后,举家迁汴梁定居,并生下白朴姐弟。白朴7岁时,蒙古人入汴梁屠城,自此其父母下落不明。危难之中,元好问收养了白朴姐弟,随后“北渡”山东居住4年之久。“北渡”路上,白朴染伤寒病,昏迷不醒。元好问从早到晚将其抱在怀中百般呵护。6天后,小白朴竟然在元叔的臂弯中得汗而愈,使得元叔大喜称奇。此后,元叔更加喜爱白朴,将其视作亲生子女。白朴每天受教于元叔,就连他的举止谈笑都能熟记于心,元叔赠诗曰:“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意思是说,元白两家为世交,众子弟中数白朴你聪明贤能。白朴曾忌荤吃素以祈祷父母活着归来,可母亲再也回不来了,父亲虽然4年后归来,却由当朝重臣沦为三朝臣民。牢记亡国恨、辱母仇的白朴,遂效仿元叔一辈子不做蒙古人的官,甚至一辈子不与蒙古人交往。父亲回来后,他随父亲及元叔在封龙庙学“习进士业”,之后闲居真定(现正定县)参加了“九山书会”等杂剧创作社团活动,并与民间杂剧歌舞艺人来往密切,为他们填词写戏,乐此不疲。白朴的戏剧文采华美,又极具现实意义;他的散曲直率通俗,境界高妙。但他的文学实践毕竟不合当时正统的儒家文人观念。那时从事杂剧创作的,多数门第卑微、职位不振,而白朴却是例外,为此其父多次劝诫。后因与父命相左,白朴负气浪走江南10年,他寄情山水,在奇景胜境中寻求精神升华与愉悦的途径,寻找“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词曲创作灵感……白朴56岁时,父亲去世。白朴举家迁往小弟白恪做官的金陵,从此才有了较安定的生活和创作环境。此间,他主要写词,特别是那些怀古喻今的悲词成就了他“爱国诗人”的美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