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家乡风土人情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08:57:47
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介绍定西的风土人情,字数在1500以上,,,,谢谢 ···急用·!

秦安小曲

原系牌子曲类的民间曲艺。相传早期形成于明代万历年间,清末已达兴盛时期,主要流行于天水的秦安、清水一带。
小曲主要分花腔与老腔两大类。花腔的词曲格式、演唱与演奏形式以及调式与陕西眉户十分相近,老腔明显地保留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小曲以当地民间方言演唱,只唱无白;器乐主要以水子敲击节奏,以三弦随腔伴奏,既可演唱情节简单的散曲小段,又能演唱内容比较复杂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
小曲在秦安已经走过了500多年的沧桑岁月,500多年来,它记载和传唱着成纪人的情怀和心声,见证着高原小城的喜怒哀乐和今昔变迁.可以说小曲造就了秦安温文尔雅的独特性格,提升了小城的文化品位,它是秦安人的一部心灵史.
小曲的诞生,与一个曾是三甲进士的秦安文人休戚相关,这个人就是官至山东,河南巡抚副都御史,墨传四海的胡缵宗。《甘肃新通志》载,明弘治二年(1499年),胡缵宗在他19岁时首创“四六越调”《玉腕托帕》,成为秦安小曲的开山鼻祖.
文士秀才的垂青,让秦安小曲在明清和民国时期出尽了风头。清代张思诚创作的《小登科》,《昭君出番》,李文赞创作的《闺怨》、《想情郎》等,都是当时红了又红的剧目。秦安小曲还有一种不同于上面所述这些“老调”的流派,叫“花调”,是清末由陕西传人秦安的,俗称“土眉户”。它融进了秦安方言和当地民歌的曲调,适宜抒情,不强调剧情,所以更像是秦安的民歌,流行在村头道口,是普通老百姓抒唱悲欢,传情达意的喉嗓.
文艺专家们也认为秦安小曲“音调高而不炸,节奏紧而不急,变化多而不乱,起迭繁而不硬”,旋律迂回,一波三叹,色彩明朗,极尽灵巧。
解放后,小曲作为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抢救、保护和挖掘。许多秦安艺人尝试着创新小曲,1979年成功移植《梁山伯与祝英台》,使秦安小曲搬上了兰州、天水的戏曲舞台,此后陆续移植的《楼台会》,《双蜀记》等,进一步提升了秦安小曲的艺术品味。2003年11月,由曹锐等人编导的现代小曲剧《莺莺拷红》,《村官浪漫曲》,《生曰》,《情系学子》等在兰州;天水、秦安巡回演出,在全省的小戏小品调演中不断夺魁拆桂,在特色文化大省宣传周中唱了主角,唱出了秦安小曲与时俱进,呕歌主旋律的时代强音,如今,秦安小曲已经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的剧作家,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