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译汉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10:01:59
列举一下问题,,

1、首先通读文章,对大意有一个了解;
2、逐段吃透,对每个句子把握清楚,尤其是长句和句中的格助词、习惯用语;
3、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拆分、整合长句,变成通畅的中国话;
4、通篇翻译完成后,再通读整个译文,修改订正。
反之,中文翻译为日文也基本是这个顺序,其中的技巧无非是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怎么样对句子进行拆分整合,变成通畅的语言!

基本过程如下:
1、首先通读文章,对大意有一个了解;
2、逐段吃透,对每个句子把握清楚,尤其是长句和句中的格助词、习惯用语;
3、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拆分、整合长句,变成通畅的中国话;
4、通篇翻译完成后,再通读整个译文,修改订正。
反之,中文翻译为日文也基本是这个顺序,其中的技巧无非是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怎么样对句子进行拆分整合,变成通畅的语言!

  日译汉过程中应注意一下这些问题:
  (一) 历史文化存在差异
  早在 2000 年前,中日人民就有来往,发达的汉朝文化传到了扶桑。在唐朝时,日本许多著名学者、诗人、僧人如鉴真、阿倍仲麻吕等来到中国留学,将中国的建筑、艺术、医学、丝织技术等传入日本,极大地推动了日本文化的丰富与发展。然而,日本历史的发展毕竟与中国不同,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历史故事与典故,在表达相同意思时,有自己独特的表达特色。例如,在赞美心中的偶像时,日语常用“花は桜木、人は武士”,因为樱花是日本国花,代表了美,而武士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统治阶层,代表了其最高精神。相比来说,中国常用“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来赞美一个人的优秀,不同的两种方式都具有各自的历史特色。
  (二) 语言表达方式存在差异
  在常用的各国语言中,日语的表达相对比较丰富细腻。在表达肯定和否定意思时,肯定与否定的语气只有在全部说完后才表达出来。例如: “我不想吃寿司。”汉语表达中在主语之后便使用否定词“不”,简洁明了,而日语用法则是“私はお寿司を食べたくないです”,其否定词出现在句末,这就需要对话者在听完说话者整句话后才能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
  (三) 生活习惯上的差异
  文化差异在语言词汇以及日常生活中也明显存在。例如,日本人就餐前通常会说“いただきます”,中国人则没有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