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 郦道元读后感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11:42:05
大约300字

在三峡七百里的江流中,两岸的青山连绵起伏,几乎没有中断处。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天蔽日,如果不是中午和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到了夏季,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上下行走的船只能被阻断了。有时皇帝有圣旨必须迅速传达,这时只要坐上船,早晨从白帝帝城出发,傍晚就到达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长风飞翔,也没有这样快。
春冬时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波的潭水,倒映着两岸上的山色。陡如刀削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大大小小的瀑布,从峭岸上飞流冲刷而下,江水清澈见底,树林枝繁叶绿,绿山峻峭险拔,野草翠绿丰茂,实在很有趣味。
每到雨后初晴或是霜天的早晨,树林山间清冷而萧索,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连续不断,非常凄厉,(叫声)在山谷中回荡,很长时间后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的《三峡》(首段)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以不到区区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
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
接着,作者先写山,用“两岸高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水是山的眼睛。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极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疾。再写水势减小的春冬,此时的三峡可用一“秀”字概括。“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三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茂”写柏树。“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写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高,让人不胜凄凉。
作为描写山水之作,本文并非单纯写景色,而是以情托景(如“良多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