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有薛福成故居才有竹刻?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14:36:10
我发现,无锡各个博物馆中,只有薛福成故居才有竹刻,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要把竹刻放在薛福成故居?(竹刻在薛福成故居的意义)
薛福成故居有什么历史背景?
如果知道任何一点或有自己的观点,请不吝赐教,本人写研究报告,急需答案。
被采纳者加送10分

薛福成故居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健康路西侧。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号庸庵,清同治四年入曾国藩幕,六年乡试副榜,十一年入李鸿章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外交家和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光绪六年陈《治平六策》、《海防十议》,诏有司议行,传颂一时;两年后又著《筹洋刍议》,策划如何对街外来侵略。薛福成是一位中国近代经济改革的先驱。他早年目睹外侮入侵,社会动荡,民生困苦,深感情政府的腐败无能,出于爱国爱民之心,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抱定“匡世济民”的决心,公开抨击科举制度,揭露丑恶现象,大声疾呼国家必须崇尚实学。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后,他提出要修改不平等条约,废约所谓“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决”,保护中国关锐主权;注视北方俄国的动向和加强东北和西北边疆的防务;积极扶植实业经营,发展民族工商业;发展自然科学和近代教育等进步主张和具体实施办法、途径。在薛福成的家乡——无锡尤为突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各类工商业在无锡相继诞生,一批民族工商业家先后崛起;同时,新式学堂、医院等文教卫生事业也随之兴办。无锡近代经济、文化得到迅速发展。薛福成故居,又名钦使第,位于无锡学前街与前西溪之前。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落成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现存原建筑100余间,占地8900多平方米,其规模之大、结构之精、保存之完整,在江苏的晚清官僚住宅中尚属罕见。1983年11月,由无锡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宅第布局原有左、中、右三条轴线。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六进。第一进是门厅,面阔9间,进深6架。明间为“六扇式”大门。大门外有高大的“八”字形照壁一座,正中镶嵌砖刻“鸿禧”二字;大门内原有“七星门”一座,门额之上悬镂花金边、蓝底金字“钦使第”竖匾一方。第二进至第四进,依次为轿厅、正厅和房厅,面阔均为9间,进深7至10架不等。各进的中间3间为主厅,东西各3间为旁厅。主、旁厅之间的庭柱及石鼓墩全部对剖,留有上下贯通之“伸缩缝”,屋顶盖瓦与木椽间置木板,板上铺麻丝拌灰泥,可防雨水渗漏,又利于隔热保温。各进厅堂之前有天井,天井内除通道外,原均置有小花园。厅堂画栋雕梁,长窗也刻饰戏文。正厅“务本堂”内,大梁及脊檩两端饰有山雾云纹,雕刻精细,为清代江南住宅建筑中所罕见。四进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