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普勒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10:55:10

开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 德国天文学家、占星学家、数学家。1571年12月27日生于德国斯瓦比亚地区(今西德巴伐利亚洲)的维腾堡。其父是陆军军官,母亲是旅馆老板的女儿。

1587年开普勒进入蒂宾根大学学习神学和数学,由于受到天文学教授迈克尔·马斯特林的影响而信奉哥白尼的学说。1588年开普勒获得了学士学位。1591年获得硕士学位。1594年他被委派到格拉茨市路德派高级中学任数学教师。此后他致力于天文学研究。他是毕达哥拉斯主义者,这对他的天文学研究产生很大影响。

1596年他的最早关于宇宙论方面的著作《宇宙的秘密》出版。在这本著作中,开普勒以哥白尼学说为依据,提出了利用几何图形描述行星轨道的方法。同时指出了哥白尼的“所有行星都绕太阳作匀速圆周运动‘的说法过于粗糙。开普勒的行星轨道法是,在行星轨道之间作正多面体,他认为正好存在6颗行星(当时人们只发现了太阳系的6颗行星)和5个正多面体,因而必然存在着某种数学和谐。经过极其复杂和艰苦的运算,终于找到了所谓哥白尼体系中行星轨道之间的这种数学和谐。

他的这项工作受到了第谷的重视,1598年开普勒离开德国到了布拉格。应第谷的邀请,普勒接替了第谷的工作。他们只相处一年多,但第谷的丰富天文观测资料,为开普勒提供了可靠的行星运动轨道的研究依据。1612年开普勒被新国王辞退移居奥地利林茨担任教授,此期间他发表了,《哥白尼系统天文学摘要》,并出版了《鲁道夫星表》。1628年定居于扎尔根,1630年11月15日病逝于累根斯堡,终年59岁。

开普勒的卓越贡献是建立了行星运动三定律,从而奠定了近代物理学的又一重要理论基础。

1609年开普勒在《新天文学》中首先创立了“开普勒第一和第二定律”。
第一定律又称椭圆轨道定律,定律指出:“所有行星分别沿不同大小的椭圆轨道绕太阳运动,太阳处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第二定律又称面积定律,定律指出:“在行星运动时,联结行星和太阳的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永远扫过同样大小的面积。”
1619年,开普勒又在《世界的和谐》一文中,提出了第三定律,即周期定律,这一定律是: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它们轨道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这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