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是“少士”和“下尉”?为什么士官称“下”,而将校尉称“少”?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2 19:43:05

我想这只是一个习惯称呼,国外的名称各有来历,但都可以对应成中国这种说法。“将”官、“校”官、“尉”官都是分成“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本来分成三个档次就是“上中下”,但是中国人在感情上比较忌讳这个“下”吧,所以用“少”来代替“下”,这容易理解。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当初制订或者翻译军衔名称的人惟独将“士”官分为:“上士、中士、下士”,或许“士”的级别本来就低,用不着客气了的缘故吧。

不过,中国历史上却的确有过“少士”的,而且是由“下士”改的。

在1932年3月,伪满洲国军正式成军时,其军衔分为三类六等十六级,将官校官尉官称“军官”、准尉以下称“士兵”。
1、 将官——上将、中将、少将;
2、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3、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4、 准尉官——准尉;
5、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
6、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到1934年6月,伪满发布《陆军武官、兵等级之件》,修订了军衔等级。主要有:1、把将官、校官、尉官、准尉官、军士统称为“武官”;2、把“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依次改称“少士、上兵、中兵、少兵”。(注:这几个军衔称号在中国军衔史上是“蝎子把把——独(毒)一份”)

因为这是按国际标准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