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九点特征是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07:57:15
《荀子·宥坐》记载,孔子观赏浩瀚的流水,曾向他的学生子贡讲了水的九点特征。请问分别是哪九点特征,请详细说明。谢谢各位!

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埠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乎不竭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溉,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注:《荀子·宥坐》。)

这里水是心灵的“德”、“义”、“道”、“勇”、“法”、“正”、“察”、“善”、“志”等诸种观念的外化。

君子观水不是客观地把握对象,而是寻求一种展示心灵各个趋向的对应。在这些观念里面,并不单纯限于道德的范畴,“法”、“正”、“察”是人格的测度语汇,“道”则是心灵明晓事理的表述,“义”、“勇”是以个体人格见出社会规范的表达。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即由此而言。屈原的《离骚》以美人香草喻颇秉此风。如果说西方的原始灵异观念在后来的发展中已为客体理性观念替代,那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哲学则把原始观念的心灵性因素给予了进一步的深化和系统化。在这种系统化中,心灵不属于任何单纯的意识规定,心灵本身就是一种尺度,它裁定道德才有了道德主体,它外射到现实才有了现实的规范。这种统一是由内而外,再经外向内复内而外的循环性的情志统一,从而它既是情感的,又是理性的;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是那种真正的个体人格与宇宙大化的统一。其体现于个体实践是时时把对自然的朴素感受,同人事的传统遗训揉和起来,是使心灵时时守中正之念,在动静刚柔的变通中求得天理、人伦、心性的平衡。《易经》云:“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注:《易经·系辞》。)儒家似乎提出了一套关乎人类永恒运作的法则,让理想与现实俱化入审美追求的流程中,品物流形,施仁见智,无所不用;小而大,大而远,时间不被分割,空间弥纶无缝,兼高度自律和弹性张力于一身。于是,由于心灵被绝对地置于中心地位,凡心所动皆有了关切宇宙、人生的助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