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是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9 15:35:12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中国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皮影戏在台湾有另外一个名称「皮猴戏」或「皮戏」,因为它的动作有点儿吊儿郎当,有些滑稽,看似猴子一般,所以称为「皮猴戏」。回溯台湾的历史,明末清初时,郑成功来到台湾赶走荷兰人时,在广东福建沿海一带,军中有演出这样的戏,於是皮影戏随著军队被带到台湾,已有将近数百年的历史了。其源由比布袋戏还久,布袋戏大约是在清朝时二百多年前传进台湾。布袋戏是由福建来的,皮影戏是从广东潮州来的,所以台湾的皮影戏正式的名称是「潮调」。

皮影戏大约起源於汉朝,汉武帝一位心爱的嫔妃-李夫人,红颜薄命,武帝十分思念,就询问文武百官,是否有让李夫人还阳的方法,文武百官为避免武帝因思念而废寝忘食,甚至不理朝政,於是请了一位江湖术士魏少翁,魏少翁禀告武帝:「夜晚时分,当您的爱妃回来时,只能远观,不能近看。」卫於是剪了一个爱妃的肖像,此即剪纸艺术。透过月光,隔著帷幕,显现剪纸的影像,武帝朦胧一看,像是爱妃还阳了,几次后,武帝的病便治好了。
另一个说法是,是民间传说,是否属实,并无史证可以考察。汉代名将韩信,十分的聪明,他发明三件事,一是设赌博,听说韩信死前曾哭说:「赌只能被人摸。」所以赌博的人都会输。二是设皮戏,韩信在某一战争中,四面皆受敌军包围,只好在城内就地取粮,牛、羊、马皆可为食,至於兽皮则拿来挡风遮雪遮雨,但是时间一久,皮上面的毛和脂肪会脱落,冬天时,士兵在城楼上生火取暖时,城墙外的敌军透过兽皮隐约可看到城内士兵的影子,便不会贸然进攻。因为牛皮会透光,为了给士兵娱乐,於是便将牛皮雕刻成人偶的样子,用布当作帷幕,打上光源,便成为皮影戏的样子。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