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 是杜甫及岁时写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5 09:45:32

是48岁时所作。根据是:
“三吏三别”写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资治通鉴》记载:
“乾元年间”郭子仪“以朔方军断河阳桥(即《石壕吏》中“急应河阳役”的河阳)保东京”,这时杜甫正从东都洛阳回华州。
《杜工部年鉴》记载:“天宝十载辛卯,公(公,即指杜甫)年四十”;那么,到天宝十四载应44岁;经过“至德元年(元年即第一年)”“至德二年”,应是46岁;再接下来是“乾元元年”,应是47岁;接着就是“乾元二年”,杜甫应是48岁。
《杜工部年鉴》又记载道:“乾元二年己亥,春,自东都(洛阳)回华州。”说的就是杜甫正从东都洛阳回华州一事。

48岁,唐肃宗乾元二年春,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各率所部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为安庆绪所败,六十万大军溃于邺城之下。郭子仪退守洛阳。朝廷紧急征兵拉夫。这时杜甫正从洛阳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因途中亲见而作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因其基本上采用实录的笔法,所以有"诗史"之誉。然而诗人并非冷眼旁观无动于衷,他是怀着一颗炽热的仁者之心去审视国难民忧的:"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四郊未宁静,垂老未得安。""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quot;"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藜。"诗人怀着深厚的同情之心为人民长歌当哭:"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天地终无情","塌然摧心肝"。他记下了战乱时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青壮年全都上了战场,新安吏只好捉少年充军;石壕吏夜间突袭捉人,也只能带走一位老妪;潼关吏正加紧修筑城防;新婚的妻子含泪送别新郎;"子孙阵亡尽"的老人悲愤无奈地出征;无家可归的老兵已无须与谁告别。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是深重的,但深明大义的人民却强忍悲痛而同仇敌忾,勇于为国分忧。诗人笔下的老妪、新嫁娘、垂老者、无家者,都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