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和氏的区别是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4 14:11:50

姓和氏有什么区别?
  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为了把各个氏族区分开来,“姓”即应运而生了。“姓,人所生也”(《说文》),姓字从女从生,表明了出生的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这一时期,实行氏族外婚制,同姓之间不能通婚,因而姓还起着“别婚姻”的作用。我国最早从女而成的原姓十几个,如姚、姜、姬、姒等,它们往往表示某一氏族的居住地或崇拜的图腾。
  由于人口不断地繁殖,一个氏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生分解,由姓衍生出它的一系列分支“氏”。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姓、氏则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标记。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氏以别贵贱”,氏成为贵族男子的专称。命氏之法主要有: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卿大夫以所赐的采邑为氏,有的以职官为氏,有的以居住地为氏。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近亲结婚会产生不良后代,“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因而在贵族女子称谓中则著之以姓,因为“姓”可表明她出生于某个氏族,起到“别婚姻”的重要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姓氏制度也出现混乱,姓氏逐渐混同。到两汉时,姓已基本确立,与现在通用的姓大体相仿了。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古人改姓之事常有发生。

  中国历史到了所谓“伏羲时代”,人们对直系亲属之间婚配的恶果有了认识,同时也产生了区分不同地域人群的愿望,立姓氏、别婚姻的局面逐渐形成。伏羲氏带头以“风”为姓。从此,“姓”便成了家族系统的称号,同姓间不能通婚也成了一种无形的法律。《广雅·释亲》云:“姓,子也。”王念孙疏证:“姓者,生也,子孙之通称也。”
  “氏”是姓的分支。在从母系氏族社会转变为父系氏族社会的过程中,有的子孙从母姓,有的子孙则从父姓。由于子孙繁衍、迁居异地、身份变化等原因,同一姓族的人又分裂为一些支派,并各取一个特殊的族号。
  因此,《通鉴·外记》解释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段玉裁在注《说文解字》时也说:“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这就是说,“姓”是比“氏”更大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