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闲情偶寄 授曲第三 解明曲意 的译文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1 10:48:05
唱曲宜有曲情,曲情者,曲中之情节也。解明情节,知其意之所在,则唱出口时,俨然此种神情,问者是问,答者是答,悲者黯然魂消而不致反有喜色,欢者怡然自得而不见稍有瘁容,且其声音齿颊之间,各种俱有分别,此所谓曲情是也。吾观今世学曲者,始则诵读,继则歌咏,歌咏既成而事毕矣。至于讲解二字,非特废而不行,亦且从无此例。有终日唱此曲,终年唱此曲,甚至一生唱此曲,而不知此曲所言何事,所指何人,口唱而心不唱,口中有曲而面上身上无曲,此所谓无情,与蒙童背书,同一勉强而非自然者也。虽腔板极正,喉舌齿牙极清,终是第二、第三等词曲,非登峰造极之技也。欲唱好曲者,必先求明师讲明曲义。师或不解,不妨转询文人,得其义而后唱。唱时以精神贯串其中,务求酷肖。若是,则同一唱也,同一曲也,其转腔换字之间,别有一种声口,举目回头之际,另是一副神情,较之时优,自然迥别。变死音为活曲,化歌者为文人,只在能解二字,解之时义大矣哉!

译文如下:
  唱曲的时候应该理解曲情。曲情,就是戏曲中的情节。了解了情节,知道了它的大意是怎么回事,那么唱出口时就能很正确地表达出其内在的神韵。发问时会有疑问的样子,回答时会有回答的神情。悲伤的曲子会唱得低沉婉转令人神伤,而不会表现出喜色;令人欢愉的曲子会唱出欢畅自然,而不会流露出一丝的哀容。而且演唱的人的声音、齿形和面容都要根据具体的戏曲情节做出相应的变化配合,以表现出不同。我看当今那些学戏曲的人,开始都是通读朗诵,接着就练习演唱,演唱练好了之后就算学会了。至于说到讲解剧情曲意,不仅不实行了,甚至好像从来都没有过先例似的。有的人一天到晚唱一支曲子,一年到头唱一支曲子,甚至一辈子都在唱这同一支曲子,却从来不知道这支曲子说的是什么事,讲的是什么人。嘴上唱唱而没有用心来体会,嘴里唱这支曲子,但面容上体态上没有与之配合,这就是常说的无情的曲子。这和学童背书一样勉强,绝不是自然而然从内心唱出来的。虽然唱腔、板式唱得极其正确,发音的齿形也很标准,但也只能算是二流、三流的唱法,并不是登峰造极的艺术。如果想把曲子唱好,一定要先求高明的老师讲解明白曲子的真正深意。老师若不懂,你不妨去请教文人,直到明白了它的意义之后再去演唱。唱的时候,把感情贯注到曲词的里面,一定要力求达到角色的真情实感的程度。如果是这样,那么采用同一个唱腔演唱同一支曲子,在转换腔调迭换韵律的时候,就会另有一种神情;抬头回眸一瞬间,就会另有一种风度,和当代的戏人相比,自然不同。把死谱变成活生生的曲调,把单纯的歌唱者变成文人,关键只在于能够理解词曲的大意;理解的意义确实是不小啊。

这个是谁写的?
写的太好了,好象是个戏曲名人啊.
大意是说,唱戏要明白戏词的内涵,才能唱出曲的情景.唱出一流的戏曲来!

这是李渔的《闲情偶寄》里面的演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