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上井冈山的写景特点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6 15:36:23

自从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开创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至今(即1965年5月),屈指算来已有38年了。而第二年(即1966),“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要轰然发动。我们可以想见诗人在1965至1966这一年中,内心蕴含了多少风云,激起过多少波澜……

上阕,诗人一来就凌空扔出五个掷地有声的大字:“久有凌云志”,这几个字有怀念往昔从小到大的远大革命抱负,也有展望今天及未来的更壮阔的继续革命的理想。接着立马让这“凌云志”落到了实处,这“凌云志”并非书生谈兵,随空远飘,而是脚踏实地,从千里之行始于脚下,合抱之木生于毫米的最基本入手,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二句接应前句,点出是诗人因久有壮怀之志所以才重上井冈山,不仅在此承接了年轻时的“凌云志”,而且铺展表达了诗人今天及明天的“凌云志”。诗人告诉我们他就是这样永怀长生不老的“凌云志”再上井冈山的,再以井冈山之豪气充沛诗人的万丈豪情,为继续革命要在苍茫青山之间重贯一股英雄真气于磅礴的心田。

接着诗人展开了远行千里来寻故地并感受到,当然也看到了面貌一新的井冈山。这是解放后的井冈山,四处是黄莺婉转高唱,燕子轻盈飞舞,流水潺潺如音乐,宽阔的盘山公路直入云端,这一切都为我们艺术地呈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果的新山水画图。诗人这时又油然产生了“今日得宽余”的闲庭信步之感叹。

然后诗人笔锋又一转再展当年豪情:“过了黄洋界,险外不须看。”那意思是当年的黄洋界血与火的战斗险关都已闯过,今后还有什么险关可畏惧的呢?诗人借这二句表达了他敢于向任何艰险、任何敌人挑战的英迈之气。的确如此,据当时陪诗人上井冈山的随行人员回忆:“他老人家不顾一路乘车的疲劳,风尘仆仆,登上黄洋界。黄洋界上,阳光灿烂,显得格外壮丽。毛主席他老人家站在最高处,极目远眺,久久不离。”这幅诗人伫立远眺图足以说明诗人当时“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澎湃情怀,这是多么美丽、高尚、伟大而又浪漫的情怀,这是所有凡夫俗子所不能想象也无法理解的。

下阕,诗人以对当年的记叙开头,连续三句展现了井冈山以及整个革命斗争时期的红旗漫卷,风雷激荡的壮阔场面,而这就是人间,这就是革命的必然!接着诗人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