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副产品没价格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2 14:50:26

今年秋季的农产品价格的上行在一定程度上受短缺舆论影响。比如棉花价格,8月以来国内棉花价格走势可用“暴涨”来形容。市场已经对导致棉价高涨的基本面因素有了共识:国内棉花减产,同时纺织业投资猛增引发棉花需求的增长,目前市场估计供求缺口在210万吨左右。但市场人士指出,在短缺舆论之下,厂商、经销商进入棉花市场抢夺资源,是价格高企的重要原因之一。不仅仅是棉花,短缺的声音从食用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领域传出并形成共振。在此影响下,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粮油抢购的现象,猪肉、蔬菜甚至水果等农副产品跟风涨价的事件屡见不鲜。

与居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农副产品中,食用油价格上涨是此次食品价格上涨的导火索。而食用油价格上涨主要是因为国际市场上大豆期货价格的上涨。年初,发改委计划把大豆进口量控制在1200-1300万吨,但到6月底,本年度大豆进口量已经达到1385万吨,相关部委已经采取措施试图放慢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进口大豆,以避免进口大豆大量涌入导致国内大豆价格下跌,从而影响中国农民的经济收入。8月份还在限量保价,10月份就表现为价格急涨,如果没有短缺舆论的导向作用,很难快速完成这样的“急转弯”。

农产品库存下降以及对今年主要农产品减产的预期可能是“非典”过后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从中国小麦平衡表来看,库存/消耗比自1999-2000生产年达到107%的峰值后,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当前这一比值是37.7%。棉花的平衡表显示,2003-2004生产年的库存/消耗比将较上一生产年下降9.4个百分点。短期内的价格上涨也敲响了警钟———政府部门需正确掌握供需动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经济规律表明,长期的供求关系最终决定长期均衡价格的形成。可以想象,如果对农产品短缺过分渲染将极大地刺激农业生产,也许在明年丰收季节形成一轮“谷贱伤农”。

在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价格波动开始到回到均衡点需要一个过程,表现为经济周期。为减少经济周期带来的不良影响,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促进市场尽早回到均衡点,这样就不会出现长期的短缺或过剩。如果任其发展而不进行干预,也会带来比较严重的后果。下面的“啤酒商游戏”可以说明短缺舆论的形成及其影响,对农产品价格波动也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