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作家的能动反映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2 05:36:28
是表现在作家的作品里的

社会结构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的一部分。这只是【马克思】关于文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想中的一个十分单纯的定位。实际上,就【马克思】的全部观点而言,社会的完整结构要比这复杂得多,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也并不是这么平面。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上,一方面文学是意识形态的一种;另一方面文学又是能够同时面对由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所构成的整个社会。文学与整个社会之间,不仅是一种静态的关系,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它们的动态结构。文学与社会这种动态关系所表现出来的突出问题是文学究竟从哪里来?也就是文学的源泉是什么的问题。对此,历史上曾出现了三种主要的说法:再现说、表现说和能动反映说。

  再现说主张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模仿和再现。在西方,从古希腊时期就开始存在的模仿说,就是一种典型的再现说文艺观。在【苏格拉底】之前,希腊的思想家们认为文艺是模仿自然的,如【赫拉克利特】就提出过艺术是模仿自然的,是以自然的面貌出现的观点。从【苏格拉底】开始,文艺观念出现了人文主义转向,突出了社会人生这一文艺模仿的对象。亚里斯多德继承了【苏格拉底】的这一思想,并对模仿说做出了较为深入的论述。19世纪西方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潮,一方面是对古希腊模仿说观念的一种延续,另一方面又站在时代的高度从理论到实践两个方面完善了再现说的文学观。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相信生活是最美的,所以他认为文艺只要是原原本本地复现了生活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再现说在西方是一种源远流长并具有相对统治地位的思想传统。尽管在中国也有【《周易》】的“观物取象”的观念,并且这一观念在后来也得到了一定的深化,但中国的文艺观还是更倾向于表现说。

  表现说主张文学艺术是作家内心世界的表现,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说在中国和西方都有大量的主张者。中国古老的《尚书·尧典》中就说:“诗言志,歌永言。”这很类似于表现说的观点。这种观念被后人总结为中国诗歌的一种传统,给中国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带来重大久远的影响。【《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无论是称为“志”,还是称为“情”,它们很显然都是指作家的内心世界。【刘勰】的【《文心雕龙》】,仅就其题目来看,就可窥见一斑。实际上也是如此,这部经典的文艺理论著作始终把“情性”与作品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