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为什么以前叫天津卫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0 10:27:41

1.1“五方杂处”的天津卫

  说起天津旧城,一些老人们又称其为“算盘城”,据说是因为始建于永乐二年(1404年)的天津城区呈矩形而得名。天津的城墙重修过三次。第一次是在1586年(明万历十四年),第二次是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最后一次是雍正皇帝登基三年(1725年)。天津城墙外有城壕环绕着。

  现在有的人仍将天津城叫“天津卫”。其实,天津卫来源于明代,当时的天津城属于军事城堡的性质。明朝在天津周围设立了三个卫,即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三卫指挥机关设在城中。其主要功能为筑建城垣、戍守卫城、监督保护漕运、修建和保卫粮仓,以及屯田和军事训练。明朝迁都北京后,天津成为拱卫首都的门户。

  1644年以后,入关执掌政权的清王朝将明代设立的天津三卫合为天津卫。1725年(雍正三年)清政府又将设立了300多年的天津卫改为天津州。卫是军事单位,州是行政管理机构。所以州的建立彻底改变了天津旧日的军事城堡建制。时过六年,清廷批准直隶总督的奏请,又将天津州升为天津府。

  1840年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将上海、广州等东南沿海五个城市开辟为通商口岸,开始了对华的商品输出和文化渗透。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被迫开埠通商,作为沿海城市的天津成为北方地区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商埠。

  1860年天津开埠通商后,依照《天津条约》英、法、德、意等八国租界依次在天津设立。20世纪以前,在天津有五国租界,其面积超过老城两倍以上。到1915年,天津已有英、法、德、日、俄、意、奥、比等八国租界,总面积比20世纪前增加了四倍,是天津老城的八倍。

  1902年袁世凯接管天津以后,随着各国租界的不断扩大,决定开发距直隶总督衙门最近的海河以北地区,以便与老城区和城区东部、南部的租界区连接,试图形成由旧市区、新市区和租界区毗连的城市规模。

  天津历来是个“逐末者众”的城市。19世纪中叶以前天津城厢内外居民多为商工户,天津移民的众多和工商业的繁荣决定了它的居民是“五方杂处”,因而天津人不同于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古老城邑的内地居民,也不同于政治大都会中依附于官僚、食利阶层的居民。他们在中外经贸往来、文化交融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