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滞后效应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6 18:00:49

地理滞后作用

地理滞后作用又称地理滞后效应、地理迟滞效应,是指地理系统对输入因素的非及时反应(左大康,1990)。自然方面,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效益不是一二年内可以立竿见影的。社会方面,增加教育投入,提高人民素质,对发展经济的效应,要经过十年、二十年才能见端倪。经济建设中和规划工作中,不少争论的难题,往往与地理滞后作用有关。短期行为的表现是忽视地理滞后作用。

地理滞后作用有不同的形式。

(1)时间滞后作用,在一定时间以后才能显现效果。保护风景资源和名胜古迹的效果往往有时间上的滞后性。特别是经济水平比较低时,人们没有多余的收入用于旅游、欣赏古迹,风景和名胜古迹在经济上的效益并不显著。随着收入增加,人们有更多的支出用于旅游、欣赏古迹。经济和文化越发达,风景和名胜古迹的经济效益越高。早期的保护为后期的开发创造可能。人们把风景、名胜、古迹比作立体的艺术,立体的绘画。目前拍卖价最高的画是凡高的“加歇医生肖像”,价近1亿美元。这幅画是凡高在世时售出的唯一画幅。当时售价相当80美元。凡高在世时无人问津的画现在拍卖价都以千万美元计。价格发生如此剧变,只能用艺术品价格的滞后性作解释。许多艺术品的价值不是一开始便能得到承认的。随着文化水平和经济收入的上升,审美观点的提高,消费结构的改变,一些艺术品的价值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因此,艺术品的价格比物价指数上升快得多。

(2)空间滞后作用,在一定的距离以外显现效果。山区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效益远至整个流域,甚至外流域。空间滞后作用说明山区和平原互相支援的必要性。山区建水库淹没了山区良田,平原得以灌溉,提高防洪能力。平原要支持山区发展生产,开展多种经营,安排部分山区移民。

(3)间接滞后作用。有些建筑和文物的效益,通过心理、精神、文化等因素体现,很难用指标度量。体现爱国主义传统的古迹,成为民族历史的文化载体,在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方面,货币是无法反映的。长城、故宫、兵马俑、石碑、孔庙成为中华游子向往回归之地,是世界上任何其它美景佳地所无法替代的。残缺的圆明园西洋楼石柱,交织着民族的兴衰与荣辱,发人深思,催人猛醒。有些遗址虽然陈旧、剥落、倒塌,却能引起人们的激情和感慨,给人以“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联想。充分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