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亡后十万读书人赴海殉国的出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02:56:42
南宋亡后十万读书人赴海殉国的出处?

有谁知道吗?有谁知道这个说法出自何处呢?

南宋末期,追随的人很多,南宋朝廷到在海上漂了一两年,还有十几万人追随。为之殉难的也很多,有些我是知道的,能查到,比如岳麓书院。但有的,比如说江浙有近十万读书人闻南宋亡,赴海而死,中国文化几乎为之而绝,却没有查到。

我在很多地方听到这种说法,比如小说《明》的作者。

《宋史》第四十七卷末记述过这个说法,原文是:

“(德佑十六年)二月戊寅朔,世杰部将陈宝降。己卯,都统张达以夜袭大军营,亡失甚众。癸未,有黑气出山西。李恒乘早潮退攻其北,世杰以淮兵殊死战。至午潮上,张弘范攻其南,南北受敌,兵士皆疲不能战。俄有一舟樯旗仆,诸舟之樯旗遂皆仆。世杰知事去,乃抽精兵入中军。诸军溃,翟国秀及团练使刘俊等解甲降。大军至中军,会暮,且风雨,昏雾四塞,咫尺不相辨。世杰乃与苏刘义断维,以十余舟夺港而去,陆秀夫走卫王舟,王舟大,且诸舟环结,度不得出走,乃负昺投海中,后宫及诸臣多从死者,七日,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杨太后闻昺死,抚膺大恸曰:“我忍死艰关至此者,正为赵氏一块肉尔,今无望矣!”遂赴海死,世杰葬之海滨,已而世杰亦自溺死。宋遂亡。”

其中“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即是。

但也别完全相信这种说法,《宋史》虽然是元人修的,但依据的主要资料毕竟是宋人的记述,有夸大的可能性。

投海殉国
说1278年,南宋朝廷岌岌可危,在元军势如破竹的大举进犯下,南宋景炎帝(即宋帝昰)在众军臣护卫下,被迫沿海路退守至湛江市南面的硇洲岛上,时年11岁的景炎帝终因受不住逃亡途中的艰辛和惊吓,于农历四月十五日病逝。两天后,群臣在帝灵前拥立年仅7岁的卫王赵昺继位,并移师到新会崖门出海水道东岸的崖山,建立行朝草市。景炎帝的遗体也随师运到崖山,在崖山择地修筑简陋的永福陵。九月初一,宋景炎帝总算入土为安。
但是景炎帝的皇位继任者宋帝昺可没有那么幸运了。次年二月初六,宋元共20多万大军在崖门展开最后一场惨烈的海战。大战以宋军大败,全军覆没,南宋皇朝灭亡而结束。大战中宋相陆秀夫见大势已去,誓不作元军俘虏而受辱,遂在崖门海中奇石附近,把南宋的金玺印信挂在少帝昺身上,再背负着少帝昺投海殉国。
宋帝昺投海殉国后,据《继世大典序录·政典·征伐》和《续资治通鉴·元记》记载:战后,元军清理现场,有一兵卒从海上战死宋军浮尸上搜刮财物时,从一具身穿黄衣的小尸身上取得一“诏书之宝”的印鉴。元军将领张弘范怀疑小尸身即为宋帝昺,急忙派人再找时已失去踪影。据故老相传,宋帝昺虽然投海而亡,但他毕竟是一位受命于天的皇帝,岂能暴尸海面。其时正当北风劲吹,少帝昺的遗骸随海流向东南方向的深圳漂移,突然一群海鸥飞至,将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