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在古代战争中,发挥了多大作用?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4/29 15:16:40

中原王朝国力鼎盛,军力强大的时候,对外多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即依托长城等国防工事,适时向有威胁的北方游牧民族发起反击。这个时候,长城更多的不是作为防御体系,而是以后勤基地的面貌出现

到了王朝暮年,国力衰败,武备松懈,往往危机四伏,内外交困。长城的日常修缮难以保证,御边将士的起码供应都接济不上,这时候的长城也随着帝国的颓丧而显得弱不禁风,徒有虚名了。像清军入主中原前,就曾多次入关袭扰,掠取了大量人口、金帛、家畜。最远一次兵锋直指山东,整个明朝北部地区为之震动,各地如临大敌,紧急戒严,可谓人心惶惶呀

我个人以为,还是康熙帝具有一个伟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他看到,“砖瓦修成的有形长城”并不足以抵挡强敌的入侵,而一座“用民心筑起的无形长城”却能够巍然屹立,永葆江山稳固。

清以前的历代中原汉族政权,大都采取了不恰当,甚至是错误的民族政策,他们修筑长城,最终埋葬的却是自己。而清朝皇室却放下架子,以平等的姿态与蒙古联姻,终于换得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人心。终清一朝,蒙古各部甘作大清帝国北部屏藩,比如僧格林沁的科尔沁蒙古兵,无论是抗击英法联军,还是镇压国内的捻军,都冲杀在前,为清朝效尽死力

当初修建长城的目的是为了便于防御敌人的进攻,保卫自己的国土。长城的墙体通常依照地势而建,高低宽窄各不相同,城墙上分布着成千上 万的敌座台和烽火台。烽火台是用来传递军情又称狼烟台或烟墩,一般建在较高的山顶上,有的设在长城外面,是前哨信号,有的设在长城内侧。
长城上大约共有-*... 个烽火台,彼此相隔/.+)0. 米不等。守卫的士兵镇守在里面,密切地留意着长城外的情况1如果在白天遇到敌情,兵卒们就会立刻燃烧狼粪、硫磺和硝酸的混合物起发出浓烟,向邻近的烽火台发出信号;夜间,则堆放干柴,燃起熊熊大火以示警报。在长城的一端烽火台点燃烽火,只要一昼夜即可把信息传到另一端,这在古代可算是极其迅速的了。城墙顶部一般都有用砖砌成的垛口。每个垛口上设有一个小洞,为了望口,用来观察敌情。垛口下面有一个小孔,为射洞,用来射杀敌兵。在特别险要的地方还筑有关城,修建双重或多重的城墙,进行层层设防.长城虽能保护修建者免遭小规模的攻击,但它最终也不能阻止大规模的入侵。

作战平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