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嗟来之食”和“士可杀而不可辱”的来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2 01:58:45
出处和作者,最好还有相关的故事

1 不受嗟来之食(成语嗟来之食的来历)——

  《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意思:不吃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形容人有志气。

  嗟来之食
  发 音 jiē lái zhī shí
  释 义 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出 处 《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示 例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五回)

  故事(参考楼上):

  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愿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道歉,饥民终究没有吃,最后饿死了……

  “不食嗟来之食”就出自这个典故,它教导人们做人要有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哪怕是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也绝不能做出辱没骨气和志气的事情。

  2 “士可杀而不可辱”出处——
  《礼记·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

  词 目 士可杀不可辱
  发 音 shì kě shā bù kě rǔ
  释 义 指士子宁可死,也不愿受污辱。
  出 处 语出《礼记·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
  示 例 鏊谓谨曰:‘~。今辱且杀之,吾尚何颜居此。’
  ★《明史·王鏊传》

  故事:(不好意思,只找到翻译)

  【原文】
  “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侮辱也。其居处不淫②,共饮食不溽(3)。其过关可微辨(4),而不可数也(5)。其刚毅有如此者。”

  【注释】
  ①水节选自《德行》。②淫:奢侈放纵。 (3)溽(rù):味道浓厚。(4)微辨;委婉地批批评。(5)面数:当面指责。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