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心理事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23:34:58
具体一点的事例,要一件事,最好是过度逆反

就是自己计划之外而别人计划之内的事情老是耽搁着,然后这个“别人”就是不断地吼你要你先完成这个计划,让这个人的意志强加于你头上,你就只好做。过段时间又来一次这样的事情。时间久了你就不开心了,告诉别人“你吼啥?就你吼,我不吼你还真猖狂了不少”于是接下来每次发生这样的事情时,就会产生“你吼啥?就你吼,我不吼你还真猖狂了不少”这样的态度,就是我们俗称的“逆反心理”。

老妈叫你不要拍拖 你硬要

草!我身上最明显!我最叛逆!我说不上学谁都管不了!!!!

比如,我想告诉我女儿,现在这世道早性已经常见了,我只能说,如果你要和男生发生性关系,那一定要戴套.
女儿却回答:"你怎么知道我想和男人做爱,我还偏不想."

青年是社会最活跃、最具创造力和最不稳定的元素,"过渡的"这个含糊的形容词恰当地描述了人类历史中这种不连贯的可塑性状态,因此,青年又往往成为测试一个国家文化、政治、道德及社会发展水平和状况的敏感标尺。集群意识、逆反性和追逐时尚是当代青年的三大精神表征,与其相应的是他们对事物判断上日益多元化的伦理取向,更大的宽容度和更为现实和感性的生活,与60年代"反抗的一代"和7、80年代"迷失的一代"比较,今天的青年关注得更多是与教育、消费、住房、身体相关的"生活方式"问题,即使那些较为激进的社会运动也主要集中在"环境"、"贸易一体化"这类社会、经济问题上,而不再向60、70年代那样体现为广泛的文化、思想运动(据说美国已出现了"9.11一代",社会责任感重新成为青年谈论的话题,但这恐怕也只是一种"危机反应",很难造就一场新的文化、思想运动),这是一个现实的而非幻像的时代,对中国青年而言这种现实性则具体为,与前代比较,他们在享受"现代化"和消费时代的时尚盛宴的同时,承受着更多的主体失落感,顺从主义几乎是他们的一种宿命。如果说,"全球化"对"青年"这一状态的最大影响是不同国家的青年在文化和历史上的差异正在被一种更为复杂的趋同性所代替----这种趋同性由于信息化和移民潮而变得愈来愈迅速,那么,这种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