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各位对杨振宁人生的看法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5 17:59:37
请问各位对杨振宁和邓稼先的人生的一些看法,简述自己的理由。不限于某一面,还有他们的个人简历。谢谢各位!!

1956年杨振宁第一次出名。那一年他和李政道共同发表了一篇文章,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象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因为这个工作,两人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奖。
  人们赞扬在理论物理前沿度过了半个世纪的诺贝尔奖得奖人杨振宁是一位坚忍不拔、具数学天才的科学家。他致力于揭示自然的对称性,而这些对称性常常是隐藏在杂乱的实验物理结果的后面。
  杨振宁长时期在看来是神秘的物理学和数学的十字路口工作。在这个领域内,一组漂亮的方程式可以是灵感的源泉,甚至可以在还没有实验证据以前就洞察物理世界是怎样运转的。这是一个外行很难懂的世界,其中有充满了希腊字母的方程式的黑板,有寻求用数学去解决问题的“品味”和“风格”,有寻求用正确语言来描述物理世界的出自内心的灵感。
  杨振宁先生简历

  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研究员和教授,1966年起,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任爱因斯坦教授和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99年荣誉退休。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对近代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为人们正确地认识微观粒子世界开辟了新的天地,因此,与李政道教授一起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教授还是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诸多领域中重要研究方向的先驱者和奠基人。比如,他对于统计物理的许多基本定律的研究,对凝聚态物理的许多重要模型的研究,对规范场(Yang-Mills场)和相关的纤维丛理论的研究,以及对Yang-Baxter系统的研究,都提出了崭新的科学思想,具有永久的价值
  邓稼先

  邓稼先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父亲是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京,16岁的邓稼先随姐姐赴四川江津读完高中。1941年至1945年在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1945年抗战胜利后,邓稼先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

  1948年10月,邓稼先赴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他取得学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