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解放前的天津五档相声!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4 14:50:21
按第一到最后排序是怎么排的呢?

天津的“五档相声”

相声,这种喜剧艺术形式在天津有着深厚的基础。关于相声的产地,素有“生在北京,养在天津”的说法。清道光年问,北京的天桥诞生了相声的开山祖师“穷不怕”(原名朱绍文)。但到了清光绪十年以后。北京市面萧条,艺人难以生存,相声艺人遂来津门献艺,也有往返其间者。一个叫王二福的人就是最初来津的相声艺人,可以说是津门相声的开拓者。初来时在北开市场撂地,一年后登上茶楼,以单口相声获得听众赏识。后来的单口相声大师张寿臣的著名段子《小神仙》就有不少“包袱”得益于王二福。
20世纪40年代,天津相声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五档相声”,即张寿臣一档、常宝堃一档、候宝林—挡、戴少甫—档、马三立一档。五派相声各领风骚、风靡一时。
张寿臣(1899—1970),自幼随父张诚甫学说评书。15岁拜焦德海为师,20岁以后与“万人迷”(原名李德扬)合作,成为承前启后的一代巨匠。他的表演铺垫细致、平稳幽默、注意语言与神气相结合,所表演的单口相声皆注目于畸形社会的变态生活——变态心理、变态行为、变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如《小神仙》中“小神仙”的发迹是他骗人的本领高明的结果。《化蜡扦儿》中的母亲身上的“财宝”一度吸引了众兄弟争当孝子。《贼说话》中的“贼”不但没偷到一点东西,反而丢了自己唯一的一件棉袄,一时情急竟开口说话……这些单口相声都作为传统相声的精品流传下来。
候宝林(1917年生),是现当代举国闻名的相声艺术大师,他的艺术成就虽多属于京城的风采。但他的成名却是在天津。早年他在北京及东北各地演出均默默无闻,1940年偕郭启儒至天津的南市撂地演出,声名大噪,时与常宝堃齐名,成为最受欢迎的“五档相声”之一,后来他经常说天津是他艺术生命的摇篮。他当时的表演以“学唱”著称,《改行》、《戏剧杂谈》、《卖布头》等是他当时的拿手节目,表演风格清新,洒脱,俊逸,风度翩翩。他曾给自己规定有两个“不说”:一是骂人的“荤口”不说,—是摇尾乞怜的“贼话”不说,这在当时天津杂耍园子色情、怪涎、刺激的污浊环境中,犹如出水芙蓉一般,是难能可贵的。他一时被某些同行讥为“改革家”。但他毕生追求“人格”和“艺品”,终于使他的相声净化。达到寓庄于谐、意高味浓的美学品位。
常宝堃(1922—1951),艺名小蘑菇。生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