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寒依依风过河,白露萧萧洞庭波.思妾末光光已灭,眇眇悲望如思何.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06:39:29
秋寒依依风过河,白露萧萧洞庭波!思妾末光光已灭,眇眇悲望如思何!
盼详解..谢谢啦

汤惠休《秋思引》赏析

  作者:汤华泉

  秋寒依依风过河,白露萧萧洞庭波。
  思君末光光已灭,眇眇悲望如思何!

  汤惠休善于写情诗,这首诗的题目翻译为现代语就是:秋天的情歌。提起这个题目,人们自然就会想起两首古代很著名的诗篇,一是《诗经·蒹葭》,其起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另是《楚辞·湘夫人》,开篇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都是秋天的情歌。惠休此作当受到这两首诗的感发,他似是有意将重章叠句、累数十百言、反复铺写的这种缠绵悱恻的情意,凝聚到一首四句短歌中。这首短歌的抒情主人公当为女性。

  “秋寒依依风过河,白露萧萧洞庭波。”这是写节令,写秋色。“秋寒依依”、“白露萧萧”即《礼记·月令》所谓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之意,“依依”状秋寒的隐约,“萧萧”状白露的零落。“风过河”、“洞庭波”为互文,意为秋风吹过江河、吹过洞庭,在江湖上掀起了波浪。这自然是抒情主人公所伫思的环境。秋气、秋色本来就易引动人们悲郁之情、望归怀远之情,这位“有所思”的女子在此时登山临水,忧伤当如之何呢?“秋寒依依”、“白露萧萧”似乎也映现了她那冷落而无所着落的心境,如同宋玉《九辩》所说的那样:“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依依”、“萧萧”应当说融合了她的心理感觉。这两句所写又是这位女子望中所见。她是在伫望意中人,这人也是“在水一方”。本已是可望而不可即,“风过河”、“洞庭波”又加深了间阻,也加重了她的悲愁,不要说休想“与佳期兮夕张”(《湘夫人》),恐怕连发“溯洄”、“溯游”(《蒹葭》)之念都难;但她还是这样凝神骋望,“风过河”、“洞庭波”也显出了时间过程,这位女子似乎忘了时间,这是怎样的一往情深啊。

  “思君末光光已灭,眇眇悲望如思何!”这两句直接透露主人公的心思,用第一人称自白,意思是说:我在黄昏里思念你直到天黑,这样遥遥悲望,怎样才能表达、怎样才能对待我这思念的情怀啊!从这两句又可见她伫望的长久,上两句应是写白日,这里写到黄昏、写到天黑,真是“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王建《望夫石》)啊。前一句第一字是“思”,后面又有“思”,两个“思”字的回环叠用,显出了思情的强烈,而“如思何”更表达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