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巨型机的发展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4 02:32:01

巨型机研究带给我的启示

《光明日报》 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 金怡濂

金怡濂 1929年9月生。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1956~1958年在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与计算技术研究所进修电子计算机技术;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曾获二○○二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我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超级计算机又叫巨型机,是计算机中速度最快、性能最高、规模最大的一类计算机。要把我们国家高科技搞上去,离开巨型机是很困难的。

计算机速度的提高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把元器件的频率速度提上去;再一条路就是采用一些并行的措施,采用多机系统。这道理是很简单的,一台机器不够,两台,两台不够十台、一百台、一千台,甚至上万台。就跟人的工作是一样的。一个人工作干不了就两个人干、一百个人干、一千个人干,当然并不是很多人简单集合起来就行。必须有一个高速度的互联网络,把几百台、几千台计算机连在一起,让所有的计算机能够互通消息,有组织、有调度。有了这些条件,这一群计算机就可以联合工作了。

在20世纪50年代,周总理主持制定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12年规划。当时是非常重视计算机,提出要加快发展。我们在1958年就造出了第一台计算机,1959年就造出了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后来很快就从电子管计算机跨越到晶体管计算机。前期我们发展还是比较好的。拨乱反正以后,1978年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迎来了科学技术的春天。从那时候开始,巨型机就开始起步,而且发展非常快。20世纪90年代以后,巨型机进入了快车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神威”计算机就是在这时提出来的。回想这段历史,确实感慨万千。

我记得一件事给我很深的刺激,大概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急需一台超级计算机。当时要购买巨型机是很困难的,因为西方国家对我们实行禁运。经过了种种谈判,我们花外汇买到了一台计算机。但是人家还要有一个条件,要有两个专家来监督我们使用这台计算机,许干什么,不许干什么,要他来监督。专家有一个小房子,中国人是不准进的。这件事对我们搞计算机的人来说,大大伤害了我们的自尊心,刺痛了我们。我们也深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