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包括不同姓氏)提到,祖籍是山西大槐树.大槐树是怎么回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18:28:00

五百年前是一家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民谣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事实。明代洪武———永乐年间,亦即公元1370-1417年的47年内。从朱元璋到他的儿子燕王朱棣所统治的年代里,洪洞大槐树下发生了一次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很大影响的、惊天动地的事件,那就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人数最多、范围最广、影响最深远的移民运动。大槐树下的移民代代相传,移民后裔,在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已遍及中国和东南亚等国了。

元末明初的移民,涉及到北京、南京、冀、鲁、豫、皖、秦、蜀、吉、辽、黔、滇等省市。洪洞大移民从元末至正年间开始,持续到永乐年间,经历了近50年,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时最久的移民行动。据史籍记载,明初大移民原因有二:之一是元末40年之久的雨灾、旱灾,造成了山东、河南等地人口大数量减少。公元1344年黄河决口,曹州、汴梁等地人口损失严重。当时的河南省仅存封邱、延津、偃师、登封几个县,沿黄河一线内外的苏北、皖北、山东、河北到处是荒凉、萧条、没有人烟。原因之二是元末明初战争连续不断,加上元朝当局的残酷镇压、杀戮,中原一带出现了许多无人区、无人村,甚至包括北京、陕西、江准一带。而这时的山西境内,政局安定,灾害少见,人口繁衍正常,总数达到四百多万。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王朝后,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接受了当时郑州知府苏琦、户部郎中刘九臬、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建议,实施大规模移民,重点迁往冀、鲁、豫、皖和南京、北京等地。当时山西的移民出发地,就在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旁。明朝先后集体移民18次,移民人数100多万,迁往18个省市,500多个县市。在港、澳、台胞、海外华侨中,大槐树下的移民不乏其人。五百多年来,古槐树一直牵系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大槐树后裔的心。在今日河北省有的县内,六个村名叫上耕,当地民谚云:“六个上耕六个庄,都是来自古槐旁”。北京市郊有长子营、赵城营、红铜(洪洞)营、蒲州营,这些村民的祖先是当年从山西长子县、赵城县、洪洞县、蒲州城迁来的。

《赞皇地名资料汇编》记载,自明代洪武、永乐年间到清初,由山西洪洞等地迁来赞皇的居民分散在18个乡,65个村庄,多在槐、济河两岸。河北民间家谱《张文襄公年谱》载:张之洞“先世山西洪洞人,明永乐二年始祖本徙三郭州,三传至端南皮东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