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诗(长征)有有关的资料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3 19:18:36

七律•长征
  毛泽东
  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这是一首对红军长征总结性的诗。有人说取得腊子口战役胜利后,红军突破国民党的封锁,成功摆脱险境,又得到陕北红军和根据地的消息,毛泽东心情格外舒畅,产生了作诗的灵感。中央红军1935年10月2日占领通渭时,毛泽东曾为战士朗诵此诗,故创作时间大约在当年10月1~2日。根据本报这次采访活动总体计划,将此诗放在大渡河和夹金山一段。该段既有河又有山,涉及著名的强渡大渡河、飞渡泸定桥战斗,以及红军长征爬的第一座雪山夹金山,在红军长征中十分典型。本版文章采取多种文体,多视角解读毛泽东这首诗,回首当年红军长征,使广大读者对长征有更深刻的理解。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反映长征诗作中最著名的一首,与腊子口战斗之前长征过程中及在井冈山时期创作的诗词,情感上有所不同。据传,1957年毛泽东在谈到他的诗词创作时,提到了《长征》: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这首诗表现出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前途充满信心。
  《长征》中,把红军长征路上所跨越的崇山峻岭比作“细浪”、“泥丸”,只有胸怀天下,蔑视一切困难和挫折,以高屋建瓴的广阔襟怀俯瞰两年多的艰苦历程,才能有这样的气势,表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毛泽东只用了56个字,就集中表现了红军战无不胜的英雄气概,生动描写了长征波澜壮阔的惊险场面,他的睿智、豪迈、不拘泥于细枝末节的伟大气魄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虽然是对长征有感而发,但一代领袖的伟大人格力量再次得到充分体现。

  古为今用是毛泽东一贯倡导的,但毛泽东借用古体诗的格式,却不因形害意。在这首诗中,前4韵押14寒,最后一韵却为15删。古人将这两个韵是分开的,而毛泽东为了表情达意,打破了这个规矩,将其通用,对古诗格律做了创造性的改造。需要说明的是,诗人虽不追求形式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