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提倡学奥数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09:26:17

奥数的问题反映了中国教育体制的问题。
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1934年和1935年,前苏联开始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举办中学数学竞赛,并冠以数学奥林匹克的名称,1959年在布加勒斯特举办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作为一项国际性赛事,由国际数学教育专家命题,出题范围超出了所有国家的义务教育水平,难度大大超过大学入学考试。有关专家认为,只有5%的智力超常儿童适合学奥林匹克数学,而能一路过关斩将冲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顶峰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多响亮的名字。我国中学生参加该赛屡获佳绩,金牌总数常居各国之首。它的光环与荣誉不知让多少学校和获奖者为之骄傲,无数家长、学生为此倾倒。

几天前,在全球700多位华人数学家、学者参加的“第三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上,许多专家对国内的“奥数热”、“获奖大户”称号却并不以为然,还泼了冷水。理由很简单。因为“奥数”仅仅是比赛,“奥数强国”并不代表“数学强国”。比赛比的再好,也只能说明会考试、应试能力强。但数学是学术研究,其根本目的是探索、寻找并解决新问题。研究者必须怀有兴趣和献身精神,据此寻找研究方向。但目前国内很多学校的“奥数热”、“奥数培训班”追求的只是“成绩”。奥数“题型”早被研究透彻,学生只是长期在“题海”中奋战,对数学的兴趣、创造力都被扼杀。纵观国内中学阶段的数学尖子,进入大学后几乎没有人继续钻研数学。因为早没了兴趣,考大学也已“胜利”完成。所以搞研究、做学问,与训练解答已知的问题完全是俩概念。从思路上就是南辕北辙。

对于中国为何屡屡获奖,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曾获数学界诺贝尔奖——菲尔茨奖的数学大师丘成桐认为,国外对奥数比赛采取“不在乎”态度。外国学生参赛是凭兴趣出于自愿,没人组织,更没系统训练。而国内则不同,首先学校和上级对此就十分重视。选手都经历了过关斩将、层层筛选,赛前还通过严格强化训练。没有任何国家像中国这么重视,组织这样好。“专业”和“业余”自然存在相当差距。

谈到教过的几个得奥数金牌的中国留学生,丘教授认为他们学问太狭窄,考试有能力,思考没能力,甚至毕不了业。国内顶尖学生尚且如此,会产生怎样后果?事实上,目前国内数学研究事业正面临人才断层,没有领军人物,世界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