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文学点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1 01:28:52

读毕淑敏的文字,源于其语言冷静、雅致而又充满哲理。看过电视上关于她的专访节目,不免对她的职业精神更多了一份敬重,因为,她把努力当作一种持久的生存状态。

  17岁时,毕淑敏在西藏阿里高原当兵。一次,部队拉练,穿越无人区,毕淑敏身背重负,行进60公里,还要翻越6000米的高山。下午4点,才走了一半路程,就再也走不动了。她决定自杀以结束痛苦。出于生命的本能,毕淑敏最终没有跳下山崖。后来,遇到收容队,她被告之:如果不快点走,就会冻死在这个山上。终于,在朦胧的月光下,沉重而坚持的脚步把她带到了宿营地。

  的确,人生虽不是苦旅,但困难、挫折和失败会时常光顾我们左右,无人可以逃遁。不同的,只是我们的态度和由此作出的选择。挑战生命极限的体验,让毕淑敏确信,只有一步步前行,目标才能越来越近。

  年近30,毕淑敏转业回到北京,在一个工厂的医务所任主治医生、所长,一干就是22年。刚开始,她并不喜欢这个职业。后来,当她发现,医生和生命发生着最紧密的关系,病人把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托付给你,那是血肉相连的一种联系。于是,毕淑敏工作得异常努力。她这样评价自己的医术:“比不上钟南山,比鲁迅、郭沫若好。”

  35岁,她开始写作。从医生到作家的跨越很大,完成这个转变,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曾经,毕淑敏对自己是否会坚持写作下去,也打过大大的问号。她不时想着,文学这行当太艰辛,不如掉头而去,继续专注医生的职业。可当她感受到文学创作的魅力时,便一如既往地执著。终于,她跻身于当代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之列。她的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被改编成电视剧。她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拯救乳房》(原名《癌症小组》)正被多家报纸连载。

  46岁,正值创作盛年,毕淑敏却将中短篇小说的创作全部放下,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读书。面对又一个全新领域,她说:“不能说从0开始,也是从1开始。”她的基础不是很好,所以更加投入。虽然,她没有拿到博士学位,不能享受被人称为“毕淑敏博士”的骄傲和满足,但她说:“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去做我想做的事情。”终于,她获得了心理咨询师资格,开了一家心理诊所。

  SARS当前,医生+作家+心理咨询师的毕淑敏,依旧不给自己退缩的理由。医生毕淑敏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