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花是花,观花非花,观花仍是花 请问作何解?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3 21:36:45
最好能举例说明
分割的目的是为了重组,“观花非花”谁不会?万事万物可以分割成115种化学元素,但是你能把它们重新合成万事万物吗?同一朵花,不同的人会观成不同的花。一本书有化学属性,有物理学属性,还有纸张是否环保的属性,而对学生来说关注的则是书的内容,书法家会关注书的字体,而设计专家则会看书的封皮,出版商只关注书好不好卖......没有人也不可能有人了解书的全部属性,书肯定还有无数人们不知道的属性。对于一个蜜蜂来说,他只要爬在花蕊上试试,就能知道这花能不能采蜜,这就够了,何必空坐在花旁去思考呢?任何一个汉语字,汉语大词典都能给出很多个释义,可是这样详细的分割有意义吗?哪一个中国人能说出“书”这个字究竟有多少个意思?但是把“书”放在任意一个句子短语中,中国人自然能知道它是什么意思。明白了仅仅通过部分去把握整体,在大部分时候是行不通的,必然会回到整体,即“观花仍是花”。初学英语当然要背单词,但是到一定程度就要通过阅读去记单词和短语,妄图通过背20000个单词就通晓英语阅读是不可能的。其实从一开始就不背单词,就从最简单句子阅读开始学英语,未尝不是好方法。这算不算顿悟呢?顿悟而渐修

您所说的问题是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观花是花,观花非花,观花仍是花”本是一句佛语。通俗的用哲学的观点来解释呢,就叫做“从无法到得法,从得法到忘法,一段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一种螺旋式的上升认识过程”
例子呢,还真不好举,为什么呢,因为这本身是一个自我认识提高的过程,你能走完这段认知过程,便能理解。我勉强给你举个例子,不知道合适不合适,我呢,新调到一个单位,对于这个单位的人际关系呢,就是需要进行一个全新的认知过程,一开始呢,观花是花,看大家的关系呢,是什么就是什么。过了一段时间呢,通过交往,观察发现其中某些关系里面错综复杂,从而观花非花。再后来呢,我已经摸清楚了中间的关系,融入进去,这个时候呢就是观花仍是花。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果还不能理解,请继续提出问题

呵呵,境界。
是很有名的一段公案。
是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观花是花
这是修学的初步,我们都一样,看见花还能不是花吗?

观花非花
功夫进一步,知道了万法皆空,花是因缘合和而成,本无自性,何来有花,这只是妄想分别所现,故而不见有花。

观花仍是花
功夫到家了,发现这一切的一切无非是自性真如的显现,花也是自性,观也是自性,花就是花,但是看见了花却不粘著一物,任运腾腾、无罣无碍。

个人见解,错了不管换!!哈………………

你所举的书法的例子,我看不贴切,所以不能做答,但你所说能不能不经历”观花是花,观花非花,观花仍是“观花是花,观花非花,观花仍是花”这个过程,也就是说你想直接成就,直接达到观花仍是花的水平,告诉你……可以!中国禅宗之所以道风高远,就是禅是顿悟,一悟即了,不用再费那么多的周辙,但现在人学禅宗很难成就,原因有二,一者师资,因为现在没有像过去那样能观机施教的大师,就是有,也非常之少,不易得闻,何况亲自受教。二,现在人根基暗顿,较前人可说是差的太多了,你观察一下这个社会的道德风气便会知道一二了!

随喜“香光庄严”! 阿弥陀佛!

观花是花 是说平常人的识见,对事物的第一印象是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