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绍兴的民风、民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9 16:46:07
1、有关绍兴民风、民俗
2、与其他地方的民风、民俗做比较,找出差异性
3、从差异中分析、讨论绍兴的民风、民俗与绍兴的文化和生活之间的关系
(拜托大家帮帮忙,快点)

绍兴有“三乌”——乌干菜、乌毡帽以及乌篷船。
  这“三乌”里,正在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恐怕就是乌毡帽了。然而,“头戴乌毡帽”却又是历史上绍兴人的标志性装束,现在人们是很难见得到的了,至于手工制作毡帽的手艺人,则更是罕见。在日前绍兴县授予的“十佳民间艺人”中,恰好有这么一位制作了60年毡帽的老人王关林。

  毡帽,绍兴人曾经的时尚
  绍兴毡帽的起始已无法考究,据说早在1897年左右,绍兴西营(现绍兴市区城市广场)就有一家有名的乌毡帽专卖店,叫“潘万盛毡帽店”,绍兴人要买质量上乘的毡帽一定都会去那里购买。当时的店主人潘高升广收学徒,传授技艺,方圆数百里的青壮汉子纷纷前往拜师学艺,许多村子还以此技艺为生。比如在绍兴县陶堰镇茅洋村,全村老小都会制作乌毡帽,家庭式作坊比比皆是。
  王关林,这位制作了60多年毡帽的手艺人,就生活在茅洋村,他是绍兴目前6位尚健在的手工制作乌毡帽艺人之一。
  60年毡帽情结
  在一间不到5平方米的房间里,王关林说他的“宝贝”都在这里。王关林口中的“宝贝”其实就是他制作毡帽的工具——一根木柱子,一条40厘米的小木条,拳头大的鹅卵石,6根藤条,一大一小两根竹条,还有一个毡帽形状的无底小盆。放在家里的工具都是祖传的,已用了近百年。
  王关林15岁那年跟着姐夫开始学习制作毡帽的手艺,至今,他已经做了足足60年的毡帽,在他手上出去的帽子已有上万顶。毡帽在冬天非常畅销,“喝过重阳酒,夜作到五更”,老人这样形容自己当时工作的情景。那个时候毡帽是用米来换的,100斤大米可以换10到15顶不等的毡帽。现在他一般供货给一些村子附近的渔民,一顶毡帽30元钱。
  72道工序制出一顶毡帽
  制作一顶毡帽要近一个星期左右,要经过挑羊毛、除油腻、脱油脂、压制成坯等72道工序。
  制作毡帽要挑选当季的雌湖羊,剪下活羊毛。老人说,这样的好羊毛一般要到嘉兴去购买。羊毛放在篓子里,将里面的杂质挑选干净,然后掺进田里的干泥,泥土是用来清除羊毛上的油腻的。接着老人拿出一大一小两根竹条,俗称“呼辫子”的工具,两根上下敲打,不一会儿,一些飞扬起来的羊毛就粘在了竹条上。老人说,这些粘上来的才是他要的好羊毛。
  弹羊毛时,四周充满了羊毛絮,制作毡帽远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