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5 23:01:20

荀子非常重视实践的作用,他认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知之明也,因知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知对于行的指导作用。荀子还说:“知明”则“行无过矣”。
道的实践是学习和认知的必然归宿,不闻不见之道,不是真正的仁道,它的实行终将以失败而告终。我们应努力去践履正道,因为道就在我们身边,不去努力实践,仍然达不到目的,再小的事情,不去做永远也不会成功(《荀子·修身》)。

【题目】: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

【译文】荀子说: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实行,才能明白事理。

【道理】:
(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不闻不若闻知,闻之不若见之”,正是强调了实践对人的思维对人获得认识的重要性。
(2)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但仅仅感性事务的具体,还是不够的;认识要发展、深化还必须上升代思维抽象和思维具体。“见之不若知之”说明,认识要在感性具体的基础上上升到思维抽象和思维具体。
(3)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知之不若行之”、“行之,明也”恰恰说明了这一道理。
(4)真理具有相对性,要不断在实践中加以发展和完善。“学至于行而之矣”虽意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但忽略了真理的相对性,否认了认识需要不断发展,是错误的。

这句话是荀子说的,你如果想以此挖掘作文体裁,那么则可以用以下论点:
1、科学实践观。理论要与实践结合才能得到验证升华,真正为实践服务,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科学理论。
2、学习方法。就是对于陌生知识要善于吸收,不要拒绝,知识储备越多越好,现在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力量,所以我们要大量接受知识。
3、从反面论证,对于知识的接受要有甄别,“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要盲目接受知识,可以选择寓言的文体。
我能想到这些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有道理!

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 劳驾翻译: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於行之 概括“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荀子·劝学》中有一句:“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为什么不闻先王遗言,就不知学问之大也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否化也。”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 然则------------------,-------------,----------,---------,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孔子闻之,曰:“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的翻译 请问"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世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上什么意思?